秦泽洲:“城市气质与人文”
对丹阳城市人文精神提炼的思考
秦泽洲 发表时间: 2012-05-17

一、提炼和打造丹阳城市人文精神,要把城市精神内涵做足,要把城市的特有气质提出来
        同我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改革开放是丹阳这座城市三十多年来发展变革的一根主线。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新时期丹阳城市人文精神,除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开放创新精神这一共性品质外,还应该凝结着对我市深厚历史文化的继承。所有的文明,都离不开人文;城市的气质,就来自人文的品质。新时期丹阳的城市人文精神的提炼,需要我们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以思维之光和智慧之眼,认真梳理这座城市在创造历史奇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质,以“四海汇合”的尊重和接纳之大气,以“丹风朝阳”的勃勃生机之朝气,以“和光同辉”的远大目标之勇气,引领丹阳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与文明演进,而不是让丹阳时不时的陷于浅薄、流于浮躁、累于虚名的折腾之中。“四海汇合、丹风朝阳、和光同辉”,力求彰显着丹阳城市的特色“风貌”,试图捉摸住丹阳城市的人文“气质”。总之,只有提炼打造出丹阳自己丰富特质的核心理念定位,才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二、提炼和打造丹阳城市人文精神,要让每个丹阳人都成为城市的名片
        城市文明,从来不是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市民能够耳闻目睹并感同身受的涓涓细流、区区小事。或许你的一个热情周到的接待和快捷便利、不厌其烦的服务,或许一次为陌生人热情细致的指路,或许是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小孩的一次让座,等等。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行为,构成了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品位和风貌。每一个丹阳市民,一抬手、一投足,都是丹阳的形象,这就是丹阳的名片。要改造一座城市的市容外观是容易的,要培育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是艰难的。此谓“硬件”易得,“软件”难求。一座城市若要尊贵起来,若想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那不是三年五载能够达到的。培育和弘扬丹阳城市人文精神,需要从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任重而道远。德国很多幼儿教育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各类学校里,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有利于社会”、“维护令人舒适、雅致的环境”等,目的是要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和“有责任感”的人。所以类似“维护环境卫生”的概念已经成为公民性格里的一部分。


三、提炼和打造丹阳城市人文精神,要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坐标
        中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风姿各异,个性鲜明。比如北京的大气、苏州的精致、拉萨的神秘、西安的古朴、厦门的温馨、成都的悠闲、台北的多样、香港的活力、上海的雅致……仔细分析,一个城市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再从小有名气到闻名世界,都有其规律可循,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坐标,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题文化贯穿其中,并统领这个城市的发展。这个城市主题文化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文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建筑的,拥有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主题文化,就等于拥有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丹阳处于长三角经济圈黄金腹地,东依苏锡常,西接宁镇扬,凭借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和十分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丹阳早在改革开放前就素以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的美名著称于外。据资料显示,1978年,丹阳地区生产总值是3.37亿元,而当时的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仅2.4亿元, 当时的丹阳地区生产总值比昆山超出近一个亿,可谓沪宁线上县级地区的一颗明珠。近十多年来,丹阳市已形成了视光学、五金工具、汽摩配件、木业、包装印刷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涌现出高速工具钢、麻花钻、光学镜片、联合收割机等数十个国内同行业“单打”冠军和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商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经过30多年的高速行进,丹阳这趟列车不能再靠土地、劳动力作为动力,它需要文化、创意、科技等更为环保、更为优良的能量源泉。如今,顶着“江南文物之邦”、“帝王故里”、“眼镜之都”等光环的丹阳,正在迈向“经济社会双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城建设”的新道路,丹阳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发展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支撑、激励和鼓舞。因此,树立鲜明的丹阳城市文化主题坐标,培养能体现丹阳内在特质与外在气质的人文精神,是人心的再凝聚,热情的再激发。这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丹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座右铭”。相信每一个丹阳城市进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都希望这座城市能正其本名、去其恶名、扬其美名,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系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  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玉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