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不但是心灵的窗户,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问题。健康的眼白(医学上叫巩膜)呈瓷白色,有光泽,没有斑点及血丝。然而,有些人的眼白却有着不一样的颜色。【详细】
-
6月19日
- 运动能力越低下,意味着人体的最大摄氧量越低,会埋下诱发疾病的隐患。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会增高,若能保持较高的体力活动水平,能有效延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人体各大器官最喜爱的运动。【详细】
-
6月19日
-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除了清香可口外,还能带来安神、明目、解毒、消食、减肥、保护心血管、防辐射、美容养颜等一系列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甚至每天都会习惯性喝上几杯茶。但又有人说,长期喝茶其实会给肾脏带来负担,这是真的吗?到底怎么喝茶才能达到…【详细】
-
6月19日
-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其中“合理膳食”位列第一。如今,人们的饮食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身体的温饱,而更多的是满足心理上的“温饱”,变着花样吃,什么生的、糊的、煎的、烤的、熏的、烫的等等。也许心理满足了,可是你的身体可能会提出抗议,有损食管、胃肠等。【详细】
-
6月12日
- 散步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如果在散步时再进行一些有意识的锻炼,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详细】
-
6月12日
- 嗓音是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朋友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莫忘保护嗓音。【详细】
-
6月12日
- 最近,关于真假三文鱼、食生鱼片导致寄生虫病的相关新闻,让人们提高了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件好事。【详细】
-
6月5日
- 有规律地安排作息、锻炼对健康大有裨益,但现代人生活忙碌,常常难以坚持。我们不妨尝试将健康计划“化整为零”,“零存整取”打造健康生活。【详细】
-
6月5日
- 据悉,目前我国近视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近视人口总数超过4.5亿。近视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详细】
-
6月5日
- 国医大师张志远以98岁高龄离我们而去,他从医从教70余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勤勤恳恳,八十多岁高龄仍能骑自行车;脱稿讲课一上午中间仅休息15分钟,2016年秋天还扶杖步行去门诊上班。【详细】
-
6月5日
-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同时,它也是导致人类智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五大洲的154个国家中,至少有130个国家的10亿人还生活在碘缺乏的环境中。【详细】
-
5月15日
- 牙齿长“洞洞”在医学上称为“龋齿”,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生活中会有部分人平时认真刷牙,非常重视口腔卫生,但是“洞洞”依然有增无减,甚至出现满口龋齿。这时,你可能要去风湿科看看了。【详细】
-
4月3日
- 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温暖、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正是踏青赏花的日子。除此之外,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在清明节气我们要做好保健工作,注意预防以下这些疾病。【详细】
-
4月3日
-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春季不少人纷纷健身减肥。专家提醒,运动要适量,切忌一次“用力过猛”,谨防出现横纹肌溶解,大量运动后感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详细】
-
3月27日
- 第三届国医大师、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段亚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70载,虽已90岁高龄,但身体却很硬朗,如今仍坚持出诊。【详细】
-
3月13日
- 如今在健康饮食圈里,有一种食物火了,那就是藜麦。如果你还没听说过,那赶紧来了解一下吧。【详细】
-
3月13日
- 胃胀气多由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胃部饱胀感、压迫感或伴有恶心呕吐、烧心反酸、打嗝嗳气等症状。【详细】
-
3月13日
- “春风十里不如你”,早春的风远没有你想象中的温柔,它看似可以吹绿大地,但是一样可以吹出很多疾病。【详细】
-
3月13日
- 近日,最新的中国人心血管数据出炉了。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估计全国心脑血管病患者2.9亿,我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罹患此病。【详细】
-
3月13日
-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疾病的发生与经络密不可分。经络通畅可交通阴阳,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反之就容易生病。人们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实是讲,在经络不畅时,人体会发出一些“求助信号”。检…【详细】
-
3月6日
- 春节期间,人们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饮食、睡眠欠规律,细菌、病毒很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妇科疾病高发。春节过后,警惕三大妇科问题。【详细】
-
3月6日
- 妇科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给广大女性朋友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威胁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这些疾病治疗不及时,当心引发妇科疾病。【详细】
-
3月6日
-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的一大元凶!而且,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一定要警惕!【详细】
-
3月6日
- 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能为人体消化吸收并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糖友在合理安排饮食的过程中不仅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还要保持均衡营养,这就需要合理分配这三大营养素。【详细】
-
3月6日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三气周瑜,乃至周瑜最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随即吐血而亡。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是许多人可能会心生疑问,这可能吗?人真的能被气死吗?愤怒的危害真这么大吗?【详细】
-
3月6日
- 春节刚过完,是不是让人怀念和留恋?好消息!2262年,润正月,可以过两个春节呢。是不是特期待?说不定还可收两次压岁钱呢……【详细】
-
3月6日
- 3月3日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亮相“部长通道”,回应川贝枇杷膏走红美国:更多中医药应走出去。【详细】
-
3月6日
- “真没想到十余年的腰腿疼痛一次手术就治好了。”近日,李建国出院时这样感叹道。最近,折磨了李建国10余年的腰腿疼终于在三院通过微创手术解决了。【详细】
-
2月27日
- “以前做肠镜要跑到丹阳城区,或者要往镇江跑,现在好了,就在我们新桥就可以做了,方便多了。”春节前夕,市民朱鹏宇(化名)从新桥医院做肠镜出来,感慨道。【详细】
-
2月27日
-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日子。每逢过年,大吃大喝,打乱作息,往往容易引发健康问题。本报特为您梳理出春节期间可能发生的三大“春节病”,助您健康度春节。【详细】
-
2月13日
-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近两年来,网购医药类产品中,枸杞类产品最受年轻人青睐。那么,枸杞为何成了网红呢?【详细】
-
2月6日
-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4日迎来“立春”节气。春主生发之气,天人相应,适时进补,有益健康。随着春天的到来,春阳升动,万物复苏,春季养生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立春养生着重于养肝,着眼于保护初生之阳气。【详细】
-
2月6日
- 不久前她利用年假又出去旅游了一趟,还连泡了几回温泉,然而没想到却泡出了妇科病【详细】
-
1月23日
- 我们常说老人像小孩,吃饭噎着、喝水呛着时有发生,这和衰老密切相关。【详细】
-
1月23日
- 很多人都疑惑平时应该多吃些什么,其实现在的人已经不缺乏什么了,并且过剩了,好多病其实是吃出来的,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从“不”开始。【详细】
-
1月23日
- 1月9日,我市人民大桥西侧引桥处发生一起轿车撞护栏事故。据说驾驶员因为感冒打了一个喷嚏引发车辆失控。车子车头和前轮冲出护栏后悬空,并险些就冲到大桥下面去了。【详细】
-
1月16日
- 老年人骨质变得疏松,稍有不慎即可能摔成骨折。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详细】
-
1月9日
- 冬季里天气干燥,足跟干裂常常困扰着大家。足跟干裂的临床特点为足部皮肤粗糙增厚,出现裂隙、局部疼痛,可伴有出血,甚至走路不敢着地,活动受限。中医称为“破裂疮”。此病多发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虽不算什么大病,但大多迁延不愈,使人痛苦不堪,冬季尤甚…【详细】
-
1月9日
- 如今,健身器材成了不少社区的标配,方便了时间空闲、喜好运动的老人。虽说适当锻炼能强身健体,但这些健身器材都适合老人吗?【详细】
-
1月9日
- 健康第一步,则是要吃得健康。我们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的新鲜水果。除了要达到膳食指南建议的量,还要吃得绚丽起来!【详细】
-
1月9日
- 5日小寒。民间谚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丹阳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保健养生来说,要想健康度过寒冬,必须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心脑血管等疾病复发。【详细】
-
1月9日
- “尽享天年”是人类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人的“天年”到底是多少岁,自古以来,无数科学家解密着这个人类生命的“第一话题”。【详细】
-
1月9日
- 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为最好,奶类不但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补钙的良好来源。【详细】
-
1月2日
- 青春痘即痤疮,虽不会危及性命,但脸上长小包,红上一大片,又冒白头,褪去之后还有留疤痕的风险,可以说是颜值的最大敌人。【详细】
-
1月2日
- 究其长寿之道,除了遵循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惧、重视五脏之安和的养生法则之外,还与李老坚持喝养生药茶分不开。一杯保健茶,从四十五岁开始,一喝就喝了几十年。【详细】
-
1月2日
- 佳节临近,总少不了聚会喝酒。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是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全身多器官病变,尤其会伤害消化系统……【详细】
-
1月2日
- 吸进的空气、吃进的东西、喝下去的水,经过气体交换、消化吸收、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有用的营养元素留下来,没用、有害的废物则通过鼻子、泌尿道、直肠或皮肤等途径排出。保持出口通畅,可避免垃圾滞留体内,反噬身体。【详细】
-
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