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深情长

老报人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

丹阳日报,从1956年4月1日正式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
  今天,当我们乘上电梯,站到10层高的丹阳日报大楼上,眼看一代新人在现代化的电脑桌前忙碌着,联想到印刷厂那四色胶印机的高速飞转,数万份报纸似潮水般从出报口列队而出的情景,愉悦和温馨之情油然而生。啊!报业大踏步前进了!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中,丹阳日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回首往事,报业初创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历历在目,采撷一二,以此志念。

作者:陶伯安

审读员

情已浓 缘已深

2010年3月起,我担任了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报刊审读员。根据分工,丹阳日报是我审读的报纸之一。从此,我与丹阳日报结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情缘。   

在我与丹阳日报紧密接触的几年里,认为丹阳日报在传递信息、树立典型、惩恶扬善、促进和谐、提倡传统美德、担负舆论监督、引导教育方向、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美好丹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福根

特约记者

一路同行三十年

复刊以来,丹阳日报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风浪搏击,从容自如,成为丹阳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也成为对外宣传丹阳、推介丹阳的重要媒体之一。就我个人而言,对丹阳日报情感最深的是从成为评报员起。每年12次评报会议,评报员们认真学习、认真读报、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在评报过程中,提出报纸中的优点、特点、亮点,也及时提出报纸中存在的弱点和盲点,从而不断推进报纸的改进,不断创新,进而不断收到读者的好评。评报员本着不为名、不图利的义务制原则,对每次的评题实话实说,评说透彻,从不转弯抹角唱反调。在评报过程中,将各自的评点议题汇集一起,大家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不同见解,共同争论探讨。如今回首,评报工作能够坚持10多年实属不易。

作者:诸寿正

老读者

与时代同行 与读者同行

一张“小报”为什么能走进丹阳人的心房?在复刊27年的不懈奋斗中,她刊出的文章彰显人文关怀,体现社会温度,有感染力、亲和感、家乡情,是丹阳市委市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丹阳人的贴心伴侣。

从丹阳日报中受益的千千万,我只是其中一人。我的教学生涯之所以小有成就,离不开日报的启迪和引领。尤其是日报办的《教育周刊》成了我们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和研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从阅读关注,到投稿刊用,前前后后发表了几十篇。由“小打小敲”开始,我向国家级、省级的报刊杂志投稿,后来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体育教学》等较高等级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40多篇教学改革总结文章,在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从内心深处,感恩丹阳日报这个多彩的平台助力了我,感谢日报这个文化浓厚的大舞台锤炼了我。

作者:朱志宝

通讯员

我一路行走的引路人

如果我要说一份报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或许有人可能不会相信。但我要告诉你,事实确实如此,而且就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有了丹阳日报这一师友,我在写作之路上一路前行。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学校当语文教师,刚复刊的《丹阳日报》成为我必读的报纸。久而久之,单纯的读者慢慢变成了作者,我开始向丹阳日报投稿,写小报道、写小通讯、写小评论,在一些总编的鼓励下参与了本报评论员文章的撰写。小到豆腐块,大到双版通栏大文章。我也由此转变了工作性质,由教师岗位转变为文字工作岗位。

作者:周竹生

评报员

教我如何不爱你

也就从丹阳报复刊那个年代始,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就一直与她不离不弃,终始厮守,了解市委市政府建设丹阳的规划进程,关注丹阳民情风俗,积攒丹阳历史文化。在我一个普通读者的眼里,恰如童话里那个“望春”的使者,《丹阳日报》反映社会和谐的剪影,表现市民的幸福指数,踽踽独行,不断攀登,传播正能量,高歌主旋律。当我们丹阳的建设得到百姓的赞誉,丹阳的进步在全国百强榜上有名时,《丹阳日报》激动着,心跳着,欢笑着,呼唤着……“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丹阳日报》,教我如何不爱你!

作者:申卫平

特约评论员

教我如何不爱你

1989年丹阳报复刊以来,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为中心,不断增强报纸的指导性、开放性、地方性和可读性,因而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尤其是近几年,丹阳日报》与时俱进,不断改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成了一份更可读、更易读、更悦读的报纸。其更注重新闻的判断、选择和解读;更精准、及时和全面地“锁定”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更致力于在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更拓展“人文纸”的情怀;更接地气,更重民生。我们手上的一份《丹阳日报》,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份报纸,而是整个丹阳日报传媒集群的核心,是丹阳报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新闻产品。

作者:秦曼村

记者

少时为师、今日相伴
愿此后能相依稳健前行

从前纸媒独大的时代,记者如同是“搬运工”,只需把新近发生的事实按规按矩“搬”上报纸;如今传统媒体创新转型,进入“生产者时代”,必须渗透事情表象深究其里、融合多方观点互动互通、追本溯源敢于主动发声;而后,时代更迭不止,媒体融合愈热,新报人必须善于成为“大厨师”,以所有可以表达的形式,用所有可以传播的方式,将兼备了态度、温度、深度的内容,以不同受众各异的偏好分层、分类传达。

少时为师、今日相伴,愿此后更好的我、更好的新报人,能与更好的《丹阳日报》相傍相依、稳健前行!

作者:尹媛

返回
努力六十载 前进六十年
欢迎拨打 0511-86983129
Powerby 丹阳日报社 丹阳新闻网 苏新网备2006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