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踏车是旧时留下的俗称,现今叫自行车。脚踏车、缝纫机(洋机)、手表,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详细】
-
6月6日
-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党、国家和人民做了大量有效的实事,我获得的两枚金质奖章就是一个明证。【详细】
-
6月6日
- 过去的手艺人,是指使用几种简单工具,凭双手操作制成物件的人。【详细】
-
5月30日
- 近日去铁路镇江站,在舒适的高铁车厢里临窗而坐,勾起了我与绿皮车时代的串串回忆。【详细】
-
5月30日
- 在我的家乡,旧社会锄草皮、敲草根的现象相当普遍,新中国建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仍然如此。【详细】
-
5月30日
- 当我与柴敖火同学谈起填高考志愿轶事时,我俩不约而同地说:“要么楼上楼,要么楼下搬砖头。”一席话便引发想起54年前填高考志愿的情景。【详细】
-
5月30日
- 吕城有众多的名点小吃,猪油糖团就是其中的一绝。过年过节,用猪油糖团招待客人和友人,是吕城的一个习俗。【详细】
-
5月30日
- 古城丹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内地下水源丰富,半个世纪前,大大小小的老井曾经点缀了城内居民区的角角落落【详细】
-
5月23日
- 戎法琴,祖籍丹阳窦庄邱家村,生于1889年,卒于1953年。【详细】
-
5月23日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我国的化肥工业尚不发达,农村农业生产方面的用肥,大都是农户家庭的家畜家禽、生产队牲口的粪便,以及河泥作为农作物的基肥。【详细】
-
5月23日
- 少儿时代,我居住在丹阳白云街上。当时文化生活贫乏,但县总工会有两排宣传橱窗和一间乒乓球室,是市民们休闲的最佳去处,我也几次跟着大哥大姐们去总工会大礼堂看过文艺演出。【详细】
-
5月16日
- 1951年上半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上级派我到陵口区横塘乡搞土地普查、颁发土地证的试点工作。【详细】
-
5月16日
-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虽然人到老年,但童年、少年的动听歌曲,留给我的是浓浓的思念。儿时的歌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中。【详细】
-
5月16日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生活用品、纺织品贫乏紧缺,所有商品都是计划供应、凭票购物。【详细】
-
5月16日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春节,我第一次乘坐火车,那年我大约七八岁,是从奔牛火车站上车,至吕城火车站下的,当时奔牛至吕城的票价是0.20元。【详细】
-
5月9日
- 1966年全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那个社会局势全面混乱的年代,有一种狂热的行为叫做“红卫兵革命大串连”。【详细】
-
5月9日
- 1949年前,丹阳县城几个城外大街,都开有竹行。竹行同竹器店不同,竹行经营竹子和农业生产用具及配件,竹器店是用竹子制作和编结的生活用具和用品。【详细】
-
5月9日
- 最近,我回到开发区新民村老家,突然想起了那条饱经沧桑的石板路,便好奇地问我父亲,新民虞家村村中央的石板路什么时候就有了?父亲告诉我,他以前听老一辈人讲,石板路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的时候,村里的先民们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板从苏州城用船运过来,他知道的也就这…【详细】
-
5月2日
- 水稻必须大量灌水,在没有电力灌溉前,种植水稻,家家户户都要备有水车、牛车。种水稻没有水不行,没有水车也不行,两者不可缺少,收成好坏也就决定在水车和水的问题上。【详细】
-
5月2日
- 开发区的三城巷村,有一座古老的明代建筑——楠木大厅。据传,这是明代三城巷出了一个武状元而特建的。笔者当年任荆林文化站长时,曾多次到楠木厅进行过考古、采访。楠木厅的雄姿,至今仍留在笔者的记忆中。【详细】
-
5月2日
- 1949年丹阳解放时,丹阳县只有省丹中和县中两所高级中学,广大农村的农民子弟只有极少数家族经济条件较好的被送到城里读高中,教育资源极不平衡,因此,农村迫切需要有高中。【详细】
-
5月2日
- 延陵镇行宫马场村东约莫一里路的地方,有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宽阔河道,名叫后河。【详细】
-
4月25日
- 当年贤桥脚下的戈氏卤烧猪头肉可算得上是丹阳一绝,七十岁上下的城里人都印象很深。【详细】
-
4月25日
-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吕城马元里生产队嫁接的“湖桑199号”桑树桑叶产量高【详细】
-
4月25日
- 那时家里很穷,经常有上顿就无下顿,尤其每年的三春头青黄不接时,更是度日如年。家里一年四季除逢熟(麦稻二季)外,其余都是少餐的日子,要想吃肉难上加难。【详细】
-
4月18日
- 1970年5月于山东威海合影,照片中排右二为本文作者本人。【详细】
-
4月18日
- 姜绍曾在丹阳西门老街乃至丹阳工商界是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生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本名姜定伟,字洪勋,另一字洪孝,绍曾则是他的号。【详细】
-
4月18日
- 1961年我国遭受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农民种粮绝大部分歉收,甚至绝收。国家物资供应相当匮乏,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粮油、副食品、布匹等全部定量计划供应,大家吃不饱、穿不暖,几乎人人骨瘦如柴,面黄肌瘦……但老百姓毫无怨言,千方百计渡过难关。【详细】
-
4月11日
- 我是退休已15年的小学教师,63年前曾是培棠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当时殷显文老师教我班的语文、算术,时间虽只有一年,可是他谆谆教诲、爱生如子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他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恩师之一。【详细】
-
4月11日
- 上世纪五十年代,学生除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外,其他的知识都是来自父母的教育。母亲对我的教育大部分是口述故事,其中一则练湖宝塔的小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详细】
-
4月11日
- 古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很多文人在这天游春踏青,欣赏大好春光。早前曾听说过,有两个书生在清明游春时,见景生情,打赌取乐,至今忆之如初。【详细】
-
4月4日
- 我与书结缘由听书引起。童年时,我家住在贤桥脚下,河对面是万泉楼茶社书场,每当夜晚来临我就早早端张小凳,坐在河岸边的大槐树下,挤在大人中间饶有兴趣地聆听对岸书场的艺人说书。【详细】
-
4月4日
- 清明节临近,我不禁又想起了小时候每年清明吃青团的往事。【详细】
-
4月4日
-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老人故去都是实行土葬。祖先的坟墓大都安葬在村庄野外的田间地头。【详细】
-
4月4日
- 1958年以后,受“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我国开始“大跃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详细】
-
3月28日
- 日伪军为了健全“清乡”机构,在镇江设立了“清乡”指挥部,下设许多分支机构。在丹阳延陵设立茅山地区“清乡指挥中心”,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详细】
-
3月28日
- 陵口镇西黄村有五间公房,打儿时起,就知道全村男女老少都称它为“堂前”。为什么叫“堂前”?村里的长辈们也说不出道道,总之这是村中世代相传操办大事的地方。【详细】
-
3月28日
- 1984年,我国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详细】
-
3月21日
- 你知道什么是舟灰吗?舟灰是派什么用场的呢?我想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回答不出来,那就听我细细道来。【详细】
-
3月21日
- 今年的河豚又要上市了,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末,那次充满紧张情绪的首次河豚宴。【详细】
-
3月21日
- 1953年,11岁的我上小学五年级,那时就喜欢看小人书。因为小人书是连环画,图文并茂。【详细】
-
3月21日
- 旧时年里,有一种民间老行当叫送春,也有叫唱春。这些送春人在旧时被称为“送春佬”。送春佬在旧时岁月中,可算是低人一等的行当,靠送春苦手艺在民间混口百家饭吃,说穿了是为了生计,被迫无奈才走这条路。【详细】
-
3月14日
- 1969年4月,在毛主席建党纲领号召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党运动。【详细】
-
3月14日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部队内的不少丹阳吕城小学校友不愿参加内战,回到家乡。【详细】
-
3月14日
- 村村都有谈天说地的场合,有讲故事的老人和名人。小时候常随着男女老幼前往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欢喜听历史上的英雄。【详细】
-
3月14日
- 在历史上,有些丹阳人在外地当官,名声颇佳,青史留名,例如宋朝的顾方、苏京。还有一些外籍人士到我邑任官,赢得好口碑,如宋代的胡梦高,明代的旷鸣鸾,都是一代好官。而在晚清,也有一位来自大西北的进士,任丹阳知县,让后人津津乐道。他的名字叫刘炳青。【详细】
-
3月14日
-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城墙。砌城墙需要大量的城砖,城砖供应一时吃紧。朱元璋于是下令,命令交通方便的各地都要建一座砖瓦窑,烧制出来的砖,必须送南京砌城墙。每座窑都摊派一定的数量,如果达不到交城砖的数目,就要判刑坐牢。【详细】
-
3月7日
-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电视、电脑还没有普及。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十分渴望文化娱乐,民间也就产生了较多的传统文化艺术。【详细】
-
3月7日
- 贺甲战斗亦称延陵战斗,是发生在丹阳西南地区最惨烈、最著名的一次抗日战斗。这是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根据地后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战。战后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被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诵。【详细】
-
3月7日
-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久经禁锢后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笔者记忆中,当年的“美人挂历”,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详细】
-
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