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我村组织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也有用大秤“称猪”,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详细】
-
4月3日
- 我的祖籍在丹阳市延陵镇后巷村。在我童年6岁记事起,就亲眼见证了日军的残暴。【详细】
-
3月27日
- 有句俗话:有千年邻居,没有千年兄弟。兄弟长大成人,各自完婚,会有开门立户之日。【详细】
-
3月27日
- 看麦场,顾名思义就是夜间看管打麦所用的场。【详细】
-
3月27日
- 1966年底和1967年初,大中城市刮起了批斗当权派之风,县城的造反派闻风而动,也开始张贴大字报、大标语,批斗当权派,各单位的领导干部都难以幸免。【详细】
-
3月27日
- 1949年4月下旬,丹阳刚解放,有一支解放军新闻大队来到丹阳荆林荆村桥,住在王家祠堂内办公。【详细】
-
3月20日
- 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走进省丹中大门,参天梧桐空中相接,林荫大道伸向教学区,校园右侧有一排百米长的文化知识橱窗长廊相依在土山下(也称地理园)的山脚下,从山南一直到山北,成为丹中校园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窗口和景点,如此规模的百米知识橱窗长廊在苏南重点中学中首屈…【详细】
-
3月20日
- 在千年古镇吕城,镇民历来就有象棋对弈的嗜好,曾举办过数百次的象棋锦标赛、对抗赛和友谊赛,但举行盲棋比赛,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详细】
-
3月20日
- 七十年前,丹阳解放时,新成立了丹阳县人民文化馆,接管了国民党政权“民众教育馆”。【详细】
-
3月20日
- 丹北镇后巷沿江地区有一条通江大河,当地人称“马嘶港”。后来在此河上架了一桥,桥以河名。《丹阳县志·桥梁》载:“马嘶桥,在县东北80里马嘶港。”马嘶一名取自“神马引渡”的传说。【详细】
-
3月13日
- 岁月总会告诉人们,在人的一生中,当你成才时,首先不会忘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详细】
-
3月13日
- 解放初,翻了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得以享受到战后稳定的生活环境,开始对文体生活产生了炽热的追求,除组织戏班、话剧团外,体育中盛行的项目就是篮球。【详细】
-
3月13日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丹阳的一些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和重大庆典活动中,有一支红旗方阵在仪仗队阵容中格外鲜艳夺目。【详细】
-
3月6日
- 小生家原有两间瓦屋,后被日本鬼子烧光,只能住在村上的磨屋里。【详细】
-
3月6日
- 杨海荣,1901年生,导墅镇东褚村人。他未进校读过一天书,却是东褚村民公认的民间奇才。【详细】
-
3月6日
- 庙会,又称“集场”,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笔者童年逛庙会的情景,至今仍然留在记忆中。【详细】
-
3月6日
-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散去已整整30个年头。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文章,近日也频频在各媒体出现。我虽没亲历这场战争,但我也算是耳濡目染者,对这场战争的印象非常深刻。【详细】
-
2月27日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西门大街各式商店鳞次栉比,来往行人川流不息,十分繁忙热闹。城门口南侧,有一位代写书信人。【详细】
-
2月27日
- 2018年12月31日茶场中学78届(首届)高中毕业生同学联谊会在司徒镇丁庄村委会举行,并有5位老师受邀参加,参会人数达80余人,气氛十分热烈。【详细】
-
2月27日
-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打麻雀的热潮。【详细】
-
2月27日
- 灯会,是丹阳民间文化的延续,也是百姓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现。笔者童年时最喜欢正月十五观灯会了,那时观灯会的情景依然留在记忆中。【详细】
-
2月20日
- 云阳街道汤甲行政村的汤甲自然村有一个“正月十五过大年”的特殊民俗,代代相传。【详细】
-
2月20日
- 丹阳西门外有个花园村,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儿地处练湖南岸、弯河东岸,村庄四面环水、沟塘纵横,村庄西边还有一片竹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详细】
-
2月20日
- 珥陵上岸的白猴有着几百年的文化历史,是一种集武术、杂技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文化活动。【详细】
-
2月20日
- 今天大多数人把福贴到门上意思是福到了之意,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贴福是有讲究的,福字有正福、倒福、小福之分。【详细】
-
2月13日
- 雪后初晴的乡村寒夜分外静谧,村民们均早早地钻进了温暖的被窝。此刻唯有五人脚踏水车在五人齐心协力下,把养有鱼的塘中的水不断车到邻近的沟中。【详细】
-
2月13日
- 丹阳东乡四镇在年前的几天里,每家每户都要蒸做在年节中祭祀和食用的年点心和糕团。为了吉利喜庆,当这些过年食品蒸熟出笼时,都要在上面点上一点大红的颜色。【详细】
-
2月13日
- 旧俗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讨个吉祥,是丹阳人的老规矩。不过,旧俗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这就像是我们传统的京戏,一阵热烈的开场锣鼓之后,主角才会踩着点儿出来亮相。【详细】
-
2月13日
-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镇江三中读初中,学校所在的斜桥街对面的中山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每天放学后我常喜欢到书店里浏览一番。【详细】
-
2月13日
- 回想童年的春节,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我才十来岁,大人们忙过年,小孩们盼过年,春节最主要的大事就是拜年。【详细】
-
2月13日
- “进贡朝廷有‘三宝’,香糯时里青蒿草。”这就是吕城地区的特产,清光绪丹阳县志中有记载。【详细】
-
2月13日
-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春节前夕,吕城地区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推年磨习俗,村民称之为推磨。一进入农历12月(俗称腊月),农户就为过年作准备,推年磨、做年豆腐、办年货等。【详细】
-
1月30日
-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之中,猪占有一席之地。【详细】
-
1月30日
- 春节来临,乡亲们都蒸馒头过大年,在蒸馒头结束后都按传统风俗蒸一二笼糯米粉米团子,简称“大团子”,寓意年丰仓满。【详细】
-
1月30日
- 丹阳除夕夜有家家户户吃馄饨面条的习俗,祈祷一年到头稳稳当当,平平安安。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想在除夕夜吃上馄饨可是件十分烦恼的事。首先是馄饨皮子难买,其次是猪肉也难买。【详细】
-
1月30日
- 过年今称春节,古代指谷熟。《春秋传》载:年即大丰收。过年是早先人们用来庆祝一年来的丰收,并且祝福来年有个大丰收的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详细】
-
1月30日
- 望着列车风驰电掣地东来西往,一声声清脆汽笛声,把我带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春运情景中。【详细】
-
1月23日
- 我于1966年高中毕业,我们这届毕业生被统称为“老三届”。【详细】
-
1月23日
-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打篮球这一体育活动深受人们青睐,东乡的里庄、横塘等地篮球比赛高潮迭起。【详细】
-
1月23日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在的生产队每年要种十几亩地的胡萝卜。【详细】
-
1月16日
- 古今以来,丹阳人都有过生日的习惯。当孩子满十岁时,爸妈均要像模像样地为自家孩子过一个十岁生日,当妈的也早就为孩子准备了一套新衣新裤新鞋子,当天当爸的还特地到集镇为孩子订制一盒生日蛋糕。【详细】
-
1月16日
- 近年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9月21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开跑,四个半小时,让莽莽燕山与滚滚黄浦江近若比邻。未来,高铁时速有望达到400~600公里。【详细】
-
1月16日
- 父母的屋里有两张春凳,这两张春凳还是1951年父母结婚时外婆给的陪嫁。【详细】
-
1月9日
- 放牛最怕牛虻(牛苍蝇),尤其是闷热天气,牛虻特别多,停在牛身上使劲吸牛血,能将牛咬得跳起来,不安心吃青草。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将牛牵到大运河岸边坡滩上去放牛。【详细】
-
1月9日
- 金卓良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原在扬中县特务队任班长,因反共卖力被日军提升为伪“政工团”团长,进驻新桥开展特务活动。【详细】
-
1月9日
- 商业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商业在经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更加凸现,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公正、货真价实的优良营销环境。【详细】
-
1月9日
- 儿时,每到仲秋,母亲总要在自留地里种上几畦青菜。烈日下,她锄草护苗,精心栽培。到了晚秋,几畦青菜一片油绿,葳蕤生光。秋收之后,母亲便利用冬闲,将这嫩绿的青菜铲回一大半,一篮子一篮子提到水码头清洗。河水冰凉冰凉,母亲的手冻得通红通红,她把菜洗净后再晾到竹帘上晾干…【详细】
-
1月2日
- 已经提前完成今年化肥生产计划的江苏省丹阳化肥厂职工,正满怀信心,争取再提前完成今年的增产计划。最近10多天来,这个厂的液氨和碳酸氢铵的平均日产量,分别比前3个季度提高30%和50%,大大超过了计划能力。【详细】
-
1月2日
- “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一声震响能唤起千百万民众的无限振奋和激情,但爆竹在民间还有一种幻觉,老百姓认为其能驱除邪恶。每当人们患有难治的疾患好转之际,都认为这是身染恶魔脱险之日,往往都鸣放爆竹,同时“纸船明烛朝天烧”,以送瘟神远去。…【详细】
-
1月2日
- 读了2018年11月20日《丹阳日报》“旧文新刊”栏目《靠夜来香走红的李香兰,真实身份却是日本间谍》一文,勾起了我对当年那部《万世流芳》电影在上海上映时情况的回忆。【详细】
-
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