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生正在用酒精为患者清理蜱虫。 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讯 (记者 姜康)春日气温攀升,露营、踏青等户外活动热度高涨,而一种芝麻大小的“吸血虫”——蜱虫也进入活跃期。昨日,市民王女士就带着被蜱虫叮咬的女儿来到医院就诊,“周末天气好,我带着女儿去周边露营,回来之后给她脱袜子的时候看到脚上叮了一只虫子。”所幸在经过医生的处理后,其女儿并无大碍。
被蜱虫叮咬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预防?记者采访了云阳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清。“蜱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节肢动物,目前全球共有800多种,国内有100多种,他们喜欢栖息在林木、草丛、灌木丛等地方。”王丽清告诉记者,春夏之交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期,从3月份开始,该院皮肤科接收的蜱虫叮咬患者明显增多,患者多为户外工作者以及喜欢旅游、徒步、踏青、露营的户外活动爱好者。
“一般而言,蜱虫会在人和小型哺乳动物的体表吸血,它主要瞄准一些皮肤薄嫩的部位,比如头部、腋下、腹股沟、颈部等,叮咬后口器和头部会钻入皮肤内。”王丽清表示,蜱虫可携带80多种病毒、10余种细菌等,“被叮咬的部位会出现红斑、水疱、结节,甚至会出现坏死、溃疡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引发病毒、细菌在体内传播,就会导致森林脑炎、回归热、莱姆病等严重的疾病。”
王丽清提醒,在处理蜱虫叮咬时,关键是防止口器和头部断裂在皮肤内,可以用松节油、酒精或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皮肤以及蜱虫的头部,随后使用尖头镊子将蜱虫虫体从叮咬处缓慢、垂直拔出,切勿扭动或硬拉撕扯,以免口器残留,增加感染风险。“这些操作较为精细,市民如果遭受到蜱虫叮咬,不建议个人处理,要尽快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处理。”
最近天气晴好,全市也掀起了露营、徒步热,对于市民而言,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呢?王丽清表示:“一方面,市民可以在易暴露部位涂抹驱虫剂,穿着长袖长裤,并将裤脚扎紧,防止蜱虫爬行到皮肤表面进行叮咬;尽量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另一方面,在进行露营、徒步等户外活动时,应避免在草丛、林木、灌木丛等地久留;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及时对衣物和身体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一定要尽快就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