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小剧场丹剧《白蛇·泪落金山》获人民日报点赞
00后接“棒” 让丹剧更“活”更“火”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魏一楼
近年来,“非遗热”持续攀升,非遗“活化”成热门话题。继浙江90后越剧小生陈丽君让越剧火出圈,陈丽君入选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后,今年4月14日,人民日报以《这出戏,17岁年轻人挑大梁》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出演《白蛇·泪落金山》的我市丹剧团第六代演员们,点赞丹阳00后接“棒”,让非遗潮起来,也让丹剧这个近300岁的濒危剧种更“活”更“火”。
丹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颗璀璨明珠,正在悄然焕发新的生机。4月1日晚,独具“丹阳味”的首部小剧场丹剧《白蛇·泪落金山》在镇江经开区一经上演就备受好评,收获台下一群年轻新粉丝。演出中,17岁的丹剧团第六代演员束媛在3种身份间自由切换:穿上时髦服装,她是《白蛇传》剧组编剧忘红尘;换上一身古装,她是戏中戏里的许仙;谢幕彩蛋中,她又戴上墨镜、活力舞动……“谢幕时,掌声很热烈,还有观众和我们一起跳舞,让我们感受到了观众对丹剧的喜爱和对我们演技的肯定。”束媛动情地说。
当传统碰上现代,当非遗戏曲撞上流行短剧“穿越”,让台上和台下的年轻人都很“上头”。据悉,丹剧《白蛇·泪落金山》的创意来源于我国著名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题材,舞台主背景是一把可以“穿越时空”的油纸伞……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苏醒,前世记忆历历在目。雷峰塔的当代守塔人小沙弥引白素贞前往镇江《白蛇传》剧组,意外与化身电影明星蔓青的青蛇、已成为剧作家忘红尘的许仙重逢。4人排练新剧,白素贞饰演青蛇、蔓青饰演白蛇、忘红尘饰演许仙、小沙弥饰演法海,在真假错位、戏中戏外感悟人生况味,在这个过程中,爱与人性的探讨愈加丰富和多元。
“选择《白蛇传》题材,因为这个IP足够为人熟知,故事也有再创作空间——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白蛇形象随时代不断变化,在当代语境下,这个故事对爱情、人性的探讨可以更丰富、多元。”90后编剧俞思含说,剧中加入的“穿越”、反转等元素很受年轻人喜爱。
“新”的剧本,配上舞台上“新”的面孔,让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如获“新生”。随着舞台大幕拉开,一群00后新面孔如璀璨星辰般在镁光灯聚焦的舞台上初露头角。她们带着蓬勃的朝气与未知的惊喜,为这场文化盛宴注入了全新活力。“这部剧首次起用4名平均年龄仅17岁的新生代演员担任主演,一人分饰多角,大家都收获颇多。”丹剧团团长、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郦伟华说,这部剧也是国内首部小剧场丹剧剧目。去年11月,这部剧在北京首演后就获得了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当时,该剧就在年轻观众中反响热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首都众多高等院校的专家们一致表达了对这部剧的赞赏与肯定,认为这是一部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又十分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优秀小剧场剧目,体现了宝贵的思考探索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丹剧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江苏现存的4个濒危剧种之一,由于受众面窄、演出市场低迷等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曾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丹剧团第六代演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觉得演戏重要,培养人才更重要。没有人才,我们就谈不上发展。”郦伟华说,为培养新生代演员,2019年,丹剧团就从全市范围遴选出24名十二三岁、身形及嗓音条件较好的苗子,送到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丹剧班进行定向培养。昔日的“戏苗子”,如今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主角,她们以青春灵动的唱腔、时尚现代的舞台呈现,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让丹剧不断“致青春”。
“我是地地道道的丹阳人,从小听丹剧长大。爱丹剧,不仅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戏,更因为它的魅力所在,把丹剧越唱越响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梦想。”在剧中扮演白蛇的17岁丹剧演员史芬闺说,由于年纪较小,刚开始排练时,对分饰多角的层次感拿捏不准,也对剧中探讨的爱情等话题缺乏理解,“编剧和导演给我们一遍遍讲戏,锡剧院和丹剧团的前辈帮助我们一点点打磨细节,渐渐地,我们手上多了动作、脸上有了情绪,表演也融入了更多感情,感觉每天都在成长。”史芬闺说。
同为丹阳人的束媛12岁就怀着“我要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梦想进入丹剧班开始学戏,从吊嗓子、练眼神的基本功练起。“我们先学了两年京剧、昆曲,又学了两年扬剧,2023年底回到丹剧团学习丹剧方言和唱腔。”束媛说,不同剧种在发声、身段、台步等方面有共通之处,广泛学习有助于相互借鉴,让戏路更宽。例如《五女拜寿》本是越剧剧目,现在丹剧也移植创排;《白蛇·泪落金山》的“下金山”段落,就在传统丹剧里融入了婺剧的表演方式,取得了不错效果。
戏曲传承是活态的,师徒口传心授一直是重要方式。“‘名师传戏’这种方式是对演员实打实的落地式培养,对演员成长、剧团发展都影响深远。”郦伟华说,今年年初,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牵线下,丹剧团“牵手”无锡市锡剧院,建立定向帮扶关系,由锡剧院派出名家采用“以戏带功”形式向丹剧年轻演员传授技艺,并通过同台表演、观摩学习等提高艺术水准、加强传承普及。
“戏曲传承土壤肥沃,‘好苗子’自然会越来越多。目前,我们每年聘请戏曲名家开展戏曲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戏曲进校园’‘圈粉’小戏迷等都是为了厚培戏曲生长、传承的土地。”郦伟华说,以《白蛇·泪落金山》在国家级媒体“出圈”为契机,今年丹剧团将推出青春版丹剧《宝箱缘》《五女拜寿》《李三娘》等剧目,并复排经典《砻糠记》,在剧本、舞美、灯光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丹剧、爱上丹剧。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听戏腔古风歌曲“上头”时,我们只能说,戏曲真的有点儿流行了。时势变了,消费取向也变了。如今,大街上,女孩子们穿汉服已无违和感。文化自信,国潮风起,传统在创新中传承,这或是非遗戏曲逐渐“活”且“火”起来的时代背景。当年轻的表演者面对同样年轻的观赏者,当穿越、跨界和混搭成为审美日常,小剧场丹剧必定是个“有戏”的话题……
郦伟华表示,传统艺术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00后丹剧演员们用真性情来演绎角色,能够吸引众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这些孩子就是传统戏曲绽放出的一朵朵国粹花,是丹剧‘火’在当下‘传’向未来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