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车身上被张贴的低俗小广告。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骏)“一周之内,我的车在不同的地方被贴了两次小广告,广告内容虽然不同,但都是低俗广告。”近日,市民赵女士向本报记者反映,称她的私家车接连被贴小广告,给她带来了困扰,“这样的行为难道就没办法制止了吗?”
赵女士告诉记者,两次被贴小广告都是在夜间,“一次是在我家,一次是在我父母家。晚上车上还没有,早上去开车,后视镜盖上就被贴上了小广告。”赵女士表示,两张小广告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涉及的都是低俗内容,纸片上还印有网址和二维码。
在赵女士提供的其中一张小广告上,记者用手机搜索了印在上面的网址,结果弹出的是一个官方的“交友App”的下载界面。记者在该App使用评论中发现,这款App受到不少用户吐槽,部分人称该App里少有真人,大部分都是“机器人”,并且一个劲鼓动用户充值,完全就是一个“套路”。
同样,市民陈女士的车也被张贴了小广告。陈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是去学校接娃放学,一来一去的时间,车窗上已经被插进了一张小广告,内容为“上门按摩”。陈女士对此十分不满,“我的孩子比我先看到了这张小广告,抢先一步取了下来看,孩子还问我这是什么。”陈女士当即丢掉了孩子手中的小广告,“这些敏感的小广告怎么能在校园周边发放呢,太离谱了。”陈女士希望这样的现象能够早日得到有效治理。
记者了解到,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广告犹如城市的“牛皮癣”,顽固而又难以清除,给车主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与文明。而这些小广告的内容从非法贷款到低俗色情,从虚假的办证信息到大打“擦边球”的上门服务,可谓花样百出。
那么,为何这些小广告难以遏制呢?据了解,违法成本低是一个重要因素。张贴小广告的人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地散布广告信息,即使被抓获,所面临的处罚相对其可能获得的利益而言显得微不足道,这也使得这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停张贴、到处张贴。其次,张贴小广告的行为通常发生在夜间,这些人行动迅速且隐蔽,很难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此外,城市范围广阔,而监管力量有限,很难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
要想彻底制止这一乱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执法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张贴小广告的行为予以严惩;同时,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利用大数据追踪等,提高发现和查处的效率。另一方面,社区和物业也应加强管理,阻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张贴小广告,一经发现立即报警。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和防范意识,让大家自觉抵制低俗小广告,形成全民监督、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