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须俊 通讯员 梦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围绕建设农业强市,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将积极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在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面,今年市农业农村部门已经确定了珥陵、司徒和访仙3个综合农技服务中心以及年豊等5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综合农技服务中心主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服务能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实体化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综合服务中心(农技),包括设立服务场所、组建服务团队、打造展示基地、建立监测系统、搭建培育平台等建设内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则统筹现有服务资源,建设一批“布局规划合理、机具装备齐全、指挥调度顺畅、保障能力覆盖”的区域性农业(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综合服务、人员队伍配备、规范运营管理等建设内容。相关镇和实施主体将立足现有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确保在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
发展智慧农业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围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今年,我市正深入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智能装备,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应用基地3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基地1家。由线到面稳步提升我市智慧农业推广应用覆盖率,力争2025年应用率超38.5%。
新质生产力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需培育好现代“新农人”,以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为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引导丹阳市“新农人”联盟健康发展,力争3年内培养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新农人”50名。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求的高素质农民1100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