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丽萍)清明渐近,潜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节。连日来,珥陵镇积庆村附近积庆桥下的朝阳河正在进行河道清淤工程,河道水位下降后,附近村民纷纷涌向这里,开始“摸螺”,“嗦”这一口“春天的味道”……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摸螺蛳”这“水产丰收”现场,感受村民耥螺蛳、摸螺蛳、捞螺蛳的乡村快乐……
螺蛳对于各地村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家门口“水产”了。螺蛳的生长适应性很强,只要有水,基本上都能生存。记者在现场看到,十几名村民正在河中用一种专门捉螺蛳的工具在打捞螺蛳,只见长竹竿的端头用木条和网兜装在竹柄上,网兜形如簸箕,用时把此工具在河里像铲子一样在水底铲,顺着河边一步步往前推,把停留在泥里的螺蛳推进网内,螺蛳与塘底淤泥都被拱到网里,再抖一下竹竿,把淤泥从网中渗出,网里余下的就是螺蛳了,再倒入塑料桶内。几十分钟,身旁的竹篮里已经装满了一筐螺蛳。浅水边,村民们则用手顺着石块“摸螺蛳”……他们笑着说:“这几天我们从早上就开始用网兜推摸螺蛳,一直摸到晌午。有句俗语叫做‘明前螺,赛过鹅’,讲的是清明前的螺蛳肥美如同白鹅。”
据悉,清明时节的螺蛳不仅泥腥气小,且养了一个冬天,肉质肥美。更关键的是,这时候的螺蛳还没有产子,壳里没有小螺蛳,不会一口吸下去,满嘴小螺蛳壳,是一年之中最适合吃螺蛳的季节了。不过,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内科医生提醒道,螺蛳虽美味、营养价值高,但却暗藏“杀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有寄生虫。“螺蛳生活在水中,感染寄生虫的概率确实存在,而清明前后天气升温,水中的寄生虫可能会活跃一些。”为此,他给出三个建议:一是要清洗干净,去除泥沙和可能藏匿的寄生虫卵;二是绝对不能生吃,必须充分煮熟;三是死螺蛳不能吃,因为重金属、寄生虫等大多沉积在“尾巴”部分,因此螺蛳的“尾巴”也不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