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智洋
我对清明的认识,最先来源于小时候所背的古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后来,我又知道了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四月初,它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
进入四月,已是春天,但依然春寒料峭。每年的这个时候,奶奶总会为我们准备一种特殊的美食——青团。青团的食材可遇不可求,需要到乡间田野寻找刚刚长出嫩叶的艾草,这个时候就该奶奶大显身手了。一到周末,奶奶就骑上摩托车,风风火火地来到乡间,忙活了一个下午。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奶奶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满屋的各种野菜齐聚一堂,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奶奶是如何将它们运回来的?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吧!
雾气缭绕之中,一盘盘青团悄悄地来到了桌上。青团圆溜溜的,显然是经过奶奶反复、仔细揉搓过的,身子被艾草染成了接近黑色的墨绿,里面是各种野菜做成的馅。奶奶为了让它们更好吃,还特意放了许多肉馅,有一些还用蜂蜜和着芝麻做馅。但我不太喜欢这些食物,艾草的苦,是蜂蜜芝麻的甜和青菜肉馅的香所挥之不去的,我见是奶奶亲手做的,也勉强吃下一些。
第二天就是清明了,奶奶照例是要下乡祭拜她的母亲的。一清早,电话就不断地打过来,催促我们快点儿过去。到了乡下,奶奶总让我们待在车上,她自己和别的亲戚一起去公墓祭拜。就在这期间,我终于得知了奶奶的陈年往事:原来,奶奶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只有奶奶的母亲把孩子们抚养大。奶奶有两个哥哥,一个是她的母亲生的,一个是她的母亲收养的。以前家里穷,奶奶的母亲——我的老太,到了清明左右,就只能做些青团给他们吃。但这样的青团加进去的面粉是少之又少的,只有数不尽的零碎的野菜,远不及现在的这样好吃。就这样,奶奶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抚养大了。而奶奶的母亲,也就是我爸爸的外婆,在爸爸很小的时候又去世了。
我终于明白了,奶奶为什么会年复一年地做着青团!那青团中也许还和着奶奶多少滴的泪水,奶奶也竭尽全力地想把苦味换成香甜……不知怎的,我又想起了冰心所写的《腊八粥》,她的母亲也以煮腊八粥来怀念自己的母亲,但我想,腊八粥永远不及青团那般清苦。
也许,清明是我与奶奶的一道深沟,而青团用它圆满的身躯填满了这道沟。以前,青团是苦的,但内心拥有着希冀;现在,青团依然是苦的,但内心早已充塞着香甜与幸福,还有对往事故人的淡淡的愁思。
清明时节,柳絮飞舞,小雨纷纷。昔日故人,多已不在,当今世人,也难免欲断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