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冬霞在家中给丈夫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记者 茅猛科 摄
本报记者 茅猛科
三年多前,一个普通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了赵冬霞与丈夫命运的转折点。那天,她的丈夫因血管畸形突发脑出血,昏倒在驾驶座上,此后陷入漫长的昏迷。医生曾断言“苏醒希望渺茫”,但赵冬霞用三年多的时光,以爱为针、以信念为线,编织了生命的奇迹。870天的无声守候、数次病魔的致命反扑、无数个绝望与希望的瞬间……赵冬霞用坚持唱响“不离不弃”爱的赞歌。
“只要他活着,家就还在!”
赵冬霞的丈夫许军今年52岁,之前在珥陵一企业开半挂车。2021年7月19日,许军和往常一样开着半挂车驶上高速,前往宿迁送货。上高速后不久,他突然感到剧烈头痛,眼前发黑。凭着最后一丝清醒,他咬紧牙关,将车歪歪扭扭地开到最近的服务区停了下来。车刚熄火,人便昏倒在驾驶座上。幸好工作人员发现后拨打了120,随后许军被送到镇江一医院救治。
得知消息的赵冬霞迅速赶往医院。丈夫手术结束后,医生告诉她,许军脑部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很可能永远醒不过来。随后,赵冬霞带着丈夫前往南京就医。检查后,医生开了病危通知单,并告诉她,许军有99%的可能醒不过来。听到医生的话,赵冬霞攥着病危通知书,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始终没让眼泪落下。接下来的三个月,她带着丈夫辗转多家大医院,得到的答复却是如出一辙。
“只要他活着,家就还在!”赵冬霞说,“在镇江医院时,丈夫浑身僵硬,人就像一根棍子。那时我就想着,只要他人还在,就算是植物人,我也会照顾他一辈子。”
之后,赵冬霞索性将丈夫接回家中,花钱购买了一些理疗设备,又自学了针灸,打算在家里给丈夫进行长期理疗。每天,赵冬霞都早早起床,给丈夫翻身拍背,用棉签蘸温水润湿他干裂的嘴唇,并为丈夫进行理疗、按摩。之后,赵冬霞把音乐打开,坐在床边握着丈夫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前一天发生的琐事。有人曾劝她:“植物人听不见的。”她却固执地摇头:“医生说听觉可能还在,万一他听得见呢?”就这样日复一日,在2023年12月6日那天,赵冬霞在跟丈夫说话时,他终于有了反应,艰难地竖起了大拇指。之后,赵冬霞更加细心照顾着丈夫,丈夫的意识也是越来越强,渐渐地可以发出模糊的声音,也能轻轻地摇头或点头。
“整整870天的陪伴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赵冬霞说,她清楚地记得,那天离丈夫出事刚好整整870天,当时她开心地哭了起来。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丈夫正在一点点地苏醒。
与死神的两次交锋
在家理疗的这三年多来,许军的治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经历过两次生死危机。
2022年12月26日,许军感染新冠,CT显示双肺已成“白肺”,血氧饱和度骤降至59%。医院走廊里,医生低声说:“做好准备吧。”赵冬霞却没有放弃,她红着眼把丈夫拉回家中。每隔一段时间,赵冬霞就给丈夫吸一次痰,并坚持给丈夫艾灸,时不时给丈夫拍背。整整两天两夜,赵冬霞没怎么合眼,但丈夫的血氧饱和度终于恢复到90%以上。此时,赵冬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之后,赵冬霞又把丈夫带到医院,挂了两天的水,终于将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24年5月,为恢复丈夫的吞咽功能,赵冬霞带他住进了南京逸夫医院。没想到一场甲流让许军持续高热,继而诱发癫痫。监控视频里,他四肢僵直、口吐白沫,刚恢复的一些功能明显退步。那晚,赵冬霞禁不住失声痛哭。但次日清晨,她又出现在病房里,握着丈夫痉挛的手轻揉:“我们重新来过,就像一开始那样。”
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赵冬霞再次带着丈夫回到家中,慢慢给丈夫进行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许军终于又恢复了不少。
在绝望的土壤里播种希望
清晨5点30分,赵冬霞家的厨房里传出破壁机的嗡嗡作响声。红枣去核、桂圆剥壳、牛肉剔筋……这些琐碎的准备工作需耗费她很长时间。
为了让丈夫有足够的营养,赵冬霞很是注重他的饮食。早上,将红枣、枸杞、桂圆、鸡蛋、小米等食物打成粉末;中午,将牛肉、大虾等高蛋白食物和蔬菜一起打碎;下午2点多,将各类水果打碎;晚上,则喂丈夫吃米糊……在赵冬霞的精心照顾下,许军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手势回答简单的算术题,还可以用手指在赵冬霞手心写下简单的字。
在照顾丈夫的同时,赵冬霞还要兼顾家庭的经济来源。她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养生馆,白天请丈夫的姐姐帮忙照顾丈夫,自己则去工作。尽管生活忙碌,她从未抱怨过一句。为了帮助丈夫进一步恢复,赵冬霞计划在今年4月外出学习刺激大脑、意识和语言功能的针灸技术。“只要对丈夫有用的方法,我都会去学、去尝试,希望他今年能够开口说话。”赵冬霞坚定地说,“如今医学越来越发达,我相信他一定会越来越好。”
赵冬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她用870天的坚持,唤醒了沉睡的丈夫;她用无微不至的照顾,创造了一个奇迹。她的坚持与付出,不仅是对丈夫的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她所说:“只要人在,希望就在。”赵冬霞的故事,将激励更多人在困境中坚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