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我市迎来祭祀小高峰

本报讯 (记者 郡玉 通讯员 徐利阳)清明将至,草木萌发。观音山公墓内,青松翠柏间人影穿梭,手持鲜花的市民络绎不绝。3月22日至23日,公墓迎来首波祭祀高峰,每日接待群众超万人次,预计清明前三天每日人流量将突破两万人次。面对激增的祭扫需求,公墓管理处通过增设环保焚烧设施、引导鲜花祭祀等方式,让传统节日更添“清明”之风。

人流增多,让鲜花摊位的生意红火了起来。昨日上午,记者在公墓入口处看到,临时摊位沿路排开,黄白菊、康乃馨及各类纸扎祭品琳琅满目。摊主赵燕霞介绍,他们提前进行了摊位报备,并于上周正式营业,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祭祀鲜花款式新推出手提插花,既环保又不失敬意。“以前清明前十天就有人来买花,今年多数人‘有备而来’,自带鲜花,销量比去年少了一些。”赵燕霞说。

上午10点,公墓新墓区中崭新的焚烧炉十分显眼,炉身旁有“文明祭祀”等标语,顶部小黑板上有用粉笔写下的逝者姓名,炉内青烟袅袅,灰烬顺着底部收集槽落入专用桶中,现场无烟尘飘散。“以前烧纸钱风吹得到处是灰,现在既能写下名字寄托心意,又干净安全,很贴心。”市民汤女士感慨道。观音山公墓管理处主任韦国跃介绍,这批8孔焚烧炉是专为清明高峰增设的“试验点”,目前看来深受欢迎,清明后将在老墓区增设焚烧炉,让群众祭祀更加方便环保。

停车场内,沪牌、浙牌车辆随处可见。为应对跨省祭扫潮,公墓管理处联合交警部门在周边道路设置引导岗,确保高峰期通行有序。韦国跃表示,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弘扬文明新风的窗口,“我们将持续完善便民设施,让思念有更多安放之所。”

从一束鲜花到炉内焚烧,越来越多的市民正用行动诠释对逝者的深情,也让传统节日更显清新与温情。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