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浩
“疏风小圃宜莺粟,细雨新蔬采马兰。”春天来了,乡野间的马兰头油绿绿地生长着,召唤着人们走进乡野,去寻觅这道时鲜。
惊蛰一过,缩在土里的马兰头,捕捉到渐渐温和起来的地气,忽然之间活泛起来。几场春雨下来,河滩边、茅草地、灌木边,仿佛一夜间就冒出一簇簇叶带露水的“只此青绿”。马兰头长得水灵,想要收获它们,却是一件极考验耐心的事儿,最好是用剪子贴近根部,一棵一棵地剪。两棵三棵一起剪都不太可行。因为马兰头的叶子从根部稍微上面一点儿开始长,如果剪得不仔细,很容易一剪子下去,叶片分崩离析,手上只剩孤零零一片叶子。
有一回,在郊外踏青,意外发现一大片长得挤挤挨挨的马兰头,欣喜之余又有懊恼,未带工具,情急之下,只得用手一棵一棵地掐。没有盛具,就把外套脱下来,两个袖子一系,当做包裹,黏滑的汁液沾在衣服上,形成斑斑点点的印记,回去后洗也洗不掉,妻子开玩笑说,这是春天的印章。
不过,在我漫长的剪马兰头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好事儿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拿着剪子,睁大眼睛在有可能生长马兰头的地方四下搜寻,偶尔发现了星星点点的马兰头,便兴高采烈地奔过去,小心翼翼地剪,生怕会弄坏了来之不易的宝贝。
收获的马兰头,可以清炒、凉拌和作馅。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曾写道:“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和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事实上,正如袁子才所言,马兰头最适宜凉拌,去掉老茎,洗净后入沸水略焯,切细后拌上精盐、麻油、香醋、生抽,撒些香干末拌匀,垒成宝塔状,可登大雅之堂。相传康熙微服私访时,曾在南京吃过这道菜,吃过珍馐百味的皇帝在品尝过香干马兰头之后称赞道:“不图民间有此清香物!”
马兰头除了好吃,还有一种功效,就是能止血。小时候,和村上的小伙伴到野地里割羊草,有时手割破了,薅一把马兰头,搓烂了敷在流血的伤口上,一会血就止住了。
据说,马兰头原名“马拦头”,古人出行骑马,马儿被路边清香的马兰头吸引,大快朵颐,滞足不前,“马拦头”的说法便由此产生。后来,“马拦头”更演化出挽留行人之意,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汪姓官员离任的时候,“村童以马兰头献”,意在挽留这位官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百姓的感情也是朴素的,好官离职,百姓拦马相留,留的是如同马兰头一般清香的人品、官品,野菜见人品,挺有意思。
“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在这春色烂漫里,不妨趁着春光,剪一篮马兰头回家,把春鲜带给舌尖,让清香长驻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