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素娣
当前全市小麦已陆续进入拔节期,油菜也大面积进入开花期,这一时期也是麦油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市农业部门提醒各地加强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在近日来普施重施完拔节孕穗肥之后,引导广大农户抓住适期切实做好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夺取今夏粮油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小麦纹枯病扩展加快,因地制宜开展防治是关键
2月下旬以来,我市气温逐步回升,小麦生育进程总体加快,麦苗已陆续进入拔节期。3月初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加之温度升高,纹枯病扩展加快,局部田块蚜虫发生基数相对较高。据市植保站3月10日调查,纹枯病见病田块率33.3%,平均病株率1.3%,高于去年同期。
“随着气温的上升和春季雨水的增多,病株率和严重度将迅速上升,发生程度会进一步加重。预计今年小麦纹枯病达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市植保站专家说,根据市气象台预测,3月中旬还有两个降水过程,随着小麦田间郁闭程度增加,将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若不加强防治,部分感病品种和田块后期可能产生一定的枯白穗。同时,近期麦田蚜虫增值倍数高,蚜虫发生量较上周快速上升,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从调查田块来看,麦田平均有蚜株率9.6%,平均百株蚜量65.8头;百株蚜量是较上周增加了6倍,特别是部分早播田块蚜量高,若不加强防治将对麦苗造成明显危害。
如何做好小麦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植保专家提出,在加强田间管理,清沟理墒,做到三沟配套,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要因地制宜开展防治,对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5%以上的田块,及时开展化学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24%井冈霉素水剂40~50克,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对发病重的田块在第一次药后隔10天左右再用一次药。对蚜虫发生量较高的田块可亩用70%吡虫啉4克或25%噻虫嗪6~8克进行防治。为确保防治效果,要用足药量和水量,药液要喷到植株基部。
油菜菌核病偏重发生,病虫兼治需抓住适期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由于油菜花期长,开花期遇阴雨天气的概率高,有利于菌核病的扩展流行。因此,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油菜菌核病防控不容懈怠。
据市植保站3月10日的田间调查结果,我市油菜田块已能查见菌核病病株,平均病株率1.5%,是近年来见病最早的一年。从油菜菌核病发生趋势分析来看,我市油菜田间菌源充足,去年后期考察,油菜菌核病平均侵茎率达24.5%,最高田块达76%,显著高于往年,田间残留了大量的菌源。再加上我市种植的油菜品种抗性较差,有利于菌核病流行。预计今年油菜菌核病仍将达中等偏重发生程度。
另外,随着气温的回升和晴好天气增多,蚜虫的发生量将会大幅增加。因此,在做好菌核病防治的同时,还要做好油菜蚜虫的兼治工作。
市植保站提出, 对油菜花期病虫的防治应贯彻“主动出击,病虫兼治”的策略,抓住适期,结合农事操作,清沟理墒,摘除田间老叶和病残枝,带出田外,减少病害传染源,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适期一般是在油菜盛花初期至盛花末期,考虑到实际操作,可掌握在油菜80%~90%主茎开花时进行,长势好的田块在第一次药后隔7~10天用好第二次药。” 植保专家提醒农户, 具体防治方法为亩用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50~65毫升,或50%腐霉利50~75克,或40%菌核净100克;防治蚜虫可加入25%噻虫嗪6~8克/亩,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喷雾时要喷匀整个植株,特别是植株中下部要喷到药液。
另外,植保专家还告诫农户,对于小麦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病虫防治用药后的包装袋要回收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用药时田间操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用药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