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超
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这两天,位于司徒镇谷田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内,负责人毛丹和农户忙着移栽西红柿幼苗,挖穴、栽苗、培土、浇水……每个步骤有条不紊,春耕生产工作正井然有序进行。
“通过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可以确保我们每季度都有作物上市。”毛丹介绍,今年基地栽种了青霞、青香、普罗旺斯等多个番茄品种,在土壤改良、移栽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中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是蔬菜保供的关键。“作为较早实施智慧农业的家庭农场,我们可以精准掌控番茄生长的每一个环节。”毛丹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为番茄提供充足养分,提升产量与品质;手机上还可以灵活设置大棚温度,满足番茄在不同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需求。“即使在保鲜环节,我们也会利用新型抗菌无机纳米材料,延长货架期,配合完善的冷链运输体系,确保番茄新鲜上市。”
在陵口镇城墅村范巷自然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一陇陇芦蒿青翠欲滴,特有的清香味弥漫在空气中,种植户周洪兵正和农户们一起忙着收割、撸叶、捆扎、装袋……
“今年芦蒿市场行情好,地头收购价达到了每斤12元,每天一早就有客商上门收购,即采即销,订单不断,市场供不应求。”周洪兵是村里首批种植芦蒿的农户,他说,这些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他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到现在的40亩,年销售额超20万元。
“由于芦蒿等蔬菜的种植不适用于机械化作业,因此,从栽种到收获,我们采取聘用周边村民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更让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周洪兵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平均每天用工量在15人左右,带动当地20余户群众稳定增收。
另外,城墅村还积极同农业农村部门对接,邀请农业专家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现场答疑解惑,讲解育苗、栽培等技术。基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高效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切实保障产量和品质,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种好“菜园子”,拎稳“菜篮子”。近年来,我市聚焦强化主体培育,统筹各类项目资金,重点围绕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支持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其培育成专业化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其发展应季蔬菜,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保障城市蔬菜有效供给。“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组建充实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常态化、全环节、广覆盖的技术服务机制,下沉生产一线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减少天气、病虫害等对蔬菜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升蔬菜生产基地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