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在丹阳,“赵氏二胡”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400多年。2024年,市侨联携手“赵氏二胡”,致力于将这一省级非遗发扬光大。
重拾琴心,
立志传承百年技艺
赵军今年59岁,出生在制琴世家,是赵氏琴坊的第13代传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父亲赵锁明的启蒙,初中毕业时的赵军已经能独立制作出一把不错的二胡,但他还是选择跟随潮流进厂打工。不料,在一次模具试验的过程中,赵军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不慎被机器轧断。“当时我特别绝望。”他说。
几年后,走出心理阴影的赵军又回到工厂上班,当过车间主任,也做过销售。1998年,他辞职创业,开办了服装厂。4年后,服装厂宣告倒闭,欠下50多万元债务。“当时天天闷在家里犯愁。一位关系很好的语文老师开导我说,你这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你家族的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了400多年,怎么能在你这里断掉?”
一语惊醒梦中人。经过慎重考虑,赵军最终决定接手“赵氏琴坊”,成为一名制琴师。
父子搭档,
匠心铸就卓越琴音
因为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赵军和父亲组成了黄金搭档——赵锁明负责在家制作二胡,赵军则外出开拓市场。“以往是父亲背着琴到集市上卖,一年卖不出几把琴。”赵军说,他接手赵氏琴坊后,把目光瞄准了音乐学院。当时,他带着父亲制作的二胡一路北上,叩开了北京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大门,逐渐结识了很多音乐家。这种精准定位的销售思路,帮助他初步打开了市场。
赵军深知,“赵氏二胡”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归根结底还需要二胡品质过硬。在深得祖上嫡传制琴要诀的基础上,赵军坚持在制琴工艺、音色上不断创新,通过对传统蒙皮技术的改良、二胡音色的着重把控及外观的时尚设计,陆续开发出如“龙头锡胡”“祖国万岁”“高山流水”“荷塘月色”等新品类,使二胡制作艺术日臻完美。“二胡的琴轴最早是圆柱形的,后来我改成六棱柱形,更方便调音。但我也发现这样不是很美观,又把琴轴面做出凹凸感,更显示出工艺的独特之处。”赵军介绍。
音色是二胡的灵魂。在赵氏琴坊一间昏暗的房间内,整齐摆放着一把把二胡半成品。赵氏二胡音色稳定的秘密就藏在这里。赵军介绍,原材料拿到手,并不能立即制作二胡,而是需要花费三到五年时间进行风干,然后才能制作二胡的琴筒、琴杆。做好后需要继续花费五年左右时间阴干,才能蒙皮。“当你拿到一把‘赵氏二胡’时,它已经经历8至10年的光阴沉淀。此时的二胡音色稳定,极为独特。”
凭借精准的销售思路和极高的产品品质,“赵氏二胡”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携手共进,
非遗潮音飘向全球
然而,赵军并没有满足于这一方小天地。随着网络的兴起,赵军敏锐地觉察到,“赵氏二胡”要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必须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于是,赵军潜心学习互联网知识,并于2008年请人在谷歌和百度上做了企业网站,让“赵氏二胡”上了网。他说,“仅过了半年,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校长就通过网络找我买了一把二胡,这是“赵氏二胡”第一次走向海外。”
随后,赵军又将目光瞄向了短视频,通过在YY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上传二胡相关短视频进行推介。2019年,赵军开启网络直播,通过”赵军二胡直播间”,让更多的人了解二胡,喜爱二胡。这种“互联网+非遗”的模式,不仅为“赵氏二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氏二胡”进军全球的过程中,离不开市侨联的助力。“我们也在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持续扩大‘赵氏二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7月21日,由市侨联举办的2024“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镇江“龙吟琴韵”营研学之旅来到丹阳。来自西班牙、荷兰、丹麦、德国、瑞士等国20余名华侨走进赵军二胡(赵氏二胡)工作室参观与体验。赵军向营员们介绍了二胡制作技艺与发展历史,并现场展示二胡演奏,指导他们初步尝试与体验拉二胡。华侨们被神奇的中华民族乐器深深震撼,当场就有两名华侨表示,要在国外开设“赵氏二胡”文化技艺展示馆。
现在,“赵氏二胡”独特的音色已经传到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在这间琴坊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
“市侨联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起好桥梁纽带的作用。”该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发展华侨为二胡文化传播大使,加大海外宣传;另一方面,常态化邀请世界各国华侨和乐器爱好者来丹参观学习,使“赵氏琴坊”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力平台,让“赵氏二胡”的琴音飘遍全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