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张建平 罗艳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如何发挥农业战线退休老专家的优势,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近年来,市委老干部局大力推进银发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组织栽培、植保、农机等领域的农业老专家组成乡村振兴团队,并在市老科协积极参与下,围绕“春日助耕、夏日助长、秋日助收、冬日助销”主题,开展“四季助农”服务专项行动,结对全市10多个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全方位跟踪指导,全力扶持农业基地增收增效,有力促进了丹阳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助农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的四季赞歌。
春日助耕,田野上播种新希望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节气一过,平静的田间地头再度喧嚣起来,春管和春耕备耕工作已有条不紊地展开。
“春季冷空气较多,气温变化幅度大,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对拔节期小麦的影响。”在开发区前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的试验田边,市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领军人、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周铭成,丹阳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吴金书、秘书长马国强及成员陈才兴等一行正蹲在田头,仔细查看小麦拔节情况,并提醒农场负责人魏国良要及时清沟理墒、做好草害防治、适时适量施好拔节孕穗肥等。
2024年初,在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的帮助下,小丫家庭农场引进了100亩小麦双抗标杆新品种扬麦33高产示范方,并提供跟踪指导服务,让魏国良吃了一颗“定心丸”。当年夏收,他家这方岗田种出了“高产麦”,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100多斤。好种子决定一年好“丰”景,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充分考量品种优势、市场反馈等多方因素,还先后为陵口镇阡陌家庭农场、高新区年豊家庭农场引进扬麦34新品种近3000亩。
为让更多农户会种田、善种田,在春季为一年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市委老干部局组织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精心打造“田间课堂”,围绕稻麦新品种高质高效开展技术讲座8场次,为100余位种粮户开启了科技种粮“第一课”。此外,老专家周铭成还多次受邀为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授课,热心传播稻麦新品种优质高效生产实用技术,还为与种子公司挂钩的部分水稻繁种大户进行跟踪指导,确保稻麦种子质量一流。
春意盎然的田野上,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们发挥余热,乐于奉献,为丹阳的农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夏日助长,引领农民“慧”种田
夏日的丹阳,碧波荡漾,水稻扬花吐穗,孕育着农民们一整年的希望。而每到这个关键时期,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都会运用科技手段,为我市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4年7月,在延陵镇锁虎家庭农场承包田的上空,一架无人机正在来回盘旋,进行智能巡田。这是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指导农场实施的“无人化智慧水稻示范应用”项目的一部分。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团队能够精准地掌握稻田的生长情况,运用植保无人机在长势弱的地块精准追肥,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还提高了亩产量。
这种智慧种田的方式已经成了农业发展的新潮流。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的专家们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与大江农场牟文港、青禾农场汤磊等“新农人”结成师徒对子,共同推进无人化、数字化、智慧化稻麦生产项目。在他们的指导下,锁虎家庭农场的“无人化智慧水稻示范应用”项目和青禾家庭农场的“多光谱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稻麦生产上的应用”项目分别获得镇江市“银辉闪耀”银发人才服务项目二等奖、三等奖,在种粮大户中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辐射作用。
夏日的田野上,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每一寸土地。他们不仅传授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更激发了农民对智慧农业的热情。有了银发专家的引路,我市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踏上了智慧种粮的道路。
秋日助收,让粮食颗粒归仓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去年秋收时节,在高新区年豐家庭农场的水稻田里,六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驰骋,将一排排金黄的稻穗吞入“腹中”,吐出一粒粒饱满的稻谷。这是丹阳秋收的盛景,也是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辛勤付出的见证。
年豐农业是我市粮食生产中规模化经营面积最大的新型经营主体,共有4000亩土地。近年来,在银发专家的引导下,通过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年豐农业在粮食六大环节上所需的先进机械,全部配置齐全,应有尽有,并建起了我市首家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我们能够稳健发展,靠的不仅是粮食全程机械化走出了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还得益于老专家们在助力科技发展上精准把脉。”年豐农业负责人庄玉枫说,这几年,他们先后与无锡军工粮企业和恒顺落实了订单,消除了规模化种粮的后顾之忧,并且带动了周边几位种粮大户、总计5000多亩水稻的销售。年豐农业早已实现了吨粮田目标。2023年,基地订单水稻亩均产量1260斤;2024年小麦扬麦34的平均产量达到1100多斤。她信心满满地表示,下一步,年豐农业要围绕乡村振兴,争取更大成效的丰收,将粮食生产的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支银发人才团队不断壮大,现有5名核心成员,他们已成为助力种粮大户稳产增收的“贴心人”。延陵镇麦溪村张智慧家庭农场示范种植的500亩水稻新品种沪软玉一号,在银发专家的指导下,在2024年夏季强台风袭来也没有出现倒伏,整个生长后期长势清秀、穗形大,平均亩产量1200多斤,这一收获后的新品水稻,收购方还进行加价收购,让种植户在特殊气候年份仍品尝到增收的喜悦。
冬日助销,牵线搭桥促增收
年末岁尾,丹阳的田野上虽然已是一片寂静,但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的工作却并未停歇。他们还要忙着为种粮大户牵线搭桥,帮助销售农产品,让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
去年年底,在开发区前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里,一场“冬日助销”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市委老干部局的牵头下,小丫家庭农场的“前马陵味稻”绿色大米因其香甜的口感被江苏明天种业公司确立为食堂用米的定点采购基地。这不仅解决了农场的销售问题,更为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线下销售外,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还积极利用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他们联手相关部门组织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了镇江、南京等多地客商进行社区团购。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银发专家团队帮助这些家庭农场建立了5000多亩粮食定向采购合同。这些措施不仅为农户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效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超群家庭农场经银发先锋牵线还与镇江农科所“攀亲结缘”,连续两年引种了该所最新选育的水稻新品系“镇稻6243”。通过银发专家的全方位指导,这一新品系稻米,前年被评为镇江好大米金奖第一名;去年,在第八届“华西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上荣获特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南方粳稻主产区优质水稻新品种/品系品鉴推介中,位列软米组第二名并获推介,大大提升了丹阳优质大米的市场美誉度。如今,小丫农场“前马陵味稻”、大江农场“丹旺”、锁虎家庭农场“延星”等一批优质绿色大米已走进广阔市场。
唱响“四季”助农曲,科技赋能促振兴。从春日助耕到夏日助长,从秋日助收到冬日助销,银发人才乡村振兴团队用四季的坚守和奉献,让“四助”行动成为我市老干部服务“三农”的一大品牌项目。未来,银发先锋们也将继续在助农兴农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步履不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