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乡村振兴 奔向共同富裕

核心提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

本报记者 曾丽萍 印牧欣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我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江苏。在考察时,他常会到村子里走一走。“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一次强调了乡村全面振兴。

春风又至,温暖在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新征程上做好丹阳“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总书记曾这样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

总书记在江苏团再次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市继续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开展“‘丹’当先锋、百村提升”行动,就是要聚焦“强堡垒、增示范、促增长、成集群”目标,突出强基示范,打造更多乡村振兴样板村,推动建成一村一品牌、一镇(区、街道)一特色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样板村矩阵,形成镇江有地位、全省有影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这让我们对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更有信心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义深远,为我们的具体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云阳街道大钱村党委书记王夕坤说,大钱村将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奋力谱写现代化江苏鱼米之乡新篇章。

近年来,大钱村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之路,在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努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今年2月28日,大钱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正式投入运行。在这里,村民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动,增进感情、传递温暖,促进和谐稳定,极大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大钱村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闪亮的风景线。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6月份,大钱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即将开工,全年还将实现退林还耕800亩,确保粮食增产。“我们将带领全体村民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贡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王夕坤信心满满地说。

“下琴村正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殷切期望。”导墅镇下琴村党委书记张建良介绍。去年,该村引进渔光发电特色生态业项目,带来村级收益80万元;开展特色农业、农产品产销合作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1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组建“红色帮办团”,帮助解决资金、土地和招工等问题,实现村与企业“双向奔赴”“同频发展”;打造村民议事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去年下琴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255.6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6万元,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人才汇聚、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组织科学的乡村发展新画卷。“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加强项目招引和建设,高质量谋划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团结奋进,勇挑大梁,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张建良表示。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锚定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我们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更高水平建设‘丹阳粮仓’,更大力度发展富民产业,更强举措发挥片区引领作用,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丹阳样板。”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聂晴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单个村的资源、力量有限,多个村“抱团”发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年,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坚持夯基础、强特色、补短板、促增收,并结合基层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组团式发展,为全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贡献丹阳力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里藏着“致富经”。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近年来,我市着力让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人富不是富,全村致富才是富。”延陵镇九里村党委书记郦友良告诉记者,该村将持续带领乡亲勤劳致富,做大做强家门口的产业。一方面,依托九里独特的田园水乡风貌,围绕季子文化和沸井文化这两大核心,继续打造九里景区,把“风景”变成“钱景”;另一方面,将通过“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引导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把美丽宜居转为经营品牌,实现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转变,让村民吃上“旅游饭”“生态饭”。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科伟表示,该局将着力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多作贡献。

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市住建局局长马杰说,要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城乡要素融合、实体融合、制度融合和政策融合。其中,城乡要素融合是基础和前提,以产业为载体的实体融合是关键所在,而相关制度和政策融合则是根本保障。以“人”为例,既要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住”“融得进”,也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还要进一步引入各方面的人才进村,推动城市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同发力。

“乡村在保有城市稀缺的生态、传统文化和自由灵魂的同时,也应该拥有城市的富足便利和科技文明,我们将把总书记的嘱托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马杰表示,该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丹阳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