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打工人”到“创业者”的蝶变之路

核心提示: 编前: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署,激活侨资企业创新动能,即日起,本报联合市侨联开设专栏“侨韵侨心 强市有我”,宣传侨届典型,展示侨企风采,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郡玉

编前: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署,激活侨资企业创新动能,即日起,本报联合市侨联开设专栏“侨韵侨心 强市有我”,宣传侨届典型,展示侨企风采,敬请关注。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刘伟便是其中一位。他从江西国营企业的一名镀膜技术员起步,一路披荆斩棘,自主创业,书写了非凡的创业路。

以技术创新定义行业标杆

刘伟出生于江西峡江的农村家庭,艰苦的成长环境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也埋下了走出乡村、改变命运的种子。中专毕业后,他进入江西凤凰光学担任镀膜技术员,在国企的五年间深耕镀膜技术。2008年,他毅然放弃铁饭碗,南下江苏转型为韩国镀膜设备企业的销售工程师,白天带着技术图纸跑遍长三角工厂,夜晚研究设备参数与市场趋势。三年间,他从技术员蜕变为既懂工艺又通商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积累了行业核心资源,更敏锐捕捉到镀膜材料国产化的蓝海机遇,为后来的创业按下启动键。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后,刘伟心中那颗创业的种子开始发芽。2009年,他毅然决定自主创业,成立了江苏伟创真空镀膜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刘伟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在技术研发方面,刘伟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他带领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发。每两年,伟创真空就能在细分行业研发出新产品,引领行业发展。其中,亲水膜镀膜材料的研发成果尤为突出,也使公司成为全球行业第一家生产颗粒型蒸发材料的企业,迅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跨界融合打破发展瓶颈

近年来,伟创真空镀膜科技有限公司稳步发展,但刘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他发现眼镜行业对镀膜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于是决定成立江苏达茨眼镜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刘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突破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他思考的重点。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质量,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眼镜展会,拓展客户资源。经过不懈的努力,达茨眼镜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了国内市场的局限,接到了很多国外订单,产品远销欧美、亚洲等地。在国际市场上,达茨眼镜以其精湛的工艺、时尚的设计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用学习力锻造企业生命力

创业期间,刘伟攻读了马来西亚林肯大学MBA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管理知识,还结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刘伟还通过“师承计划”拜师肯帝亚集团董事长郦海星,虚心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投入资源进行研发探索,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优势。”在郦海星的指导下,刘伟将创新和实干的精神深度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去,推动企业成长为行业标杆。

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到拥有多家成功企业的创业者,刘伟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致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担任了市侨联委员、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江西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位,为侨胞服务,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在苏赣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在这一过程中,市侨联也给予了刘伟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市侨联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帮助他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搭建沟通桥梁,让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拓展了人脉资源。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市侨联更是主动协调各方关系,为企业排忧解难。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刘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创业榜样。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