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三农”工作暨党政廉政建设部署会提出
聚焦八项重点,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篇章
本报讯 (记者 须俊 通讯员 季梦琦)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2月27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的“三农”工作暨党政廉政建设部署会提出,新的一年,农业农村部门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突出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打造彰显丹阳特色和美乡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驰而不息深化作风建设等八个方面发力,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富民强村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增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围绕稳产能、优供给、强保障,我市今年紧盯提高粮油尤其是小麦单产总目标,稳步推进水稻高产优质片区建设,认真实施小麦单产提升整县推进行动。紧抓当前春耕备耕各项工作,为高起点高标准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两个不低于往年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家禽、肉羊、奶牛养殖,确保能繁母猪存栏0.9万头、蔬菜播种面积12.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保障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智能农机装备100台以上,实现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5%以上。
围绕树立“大农业观”,突出产业集聚提升,持续做强做优食用菌、大米、水蜜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丹字头”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招引,力争招引乡村产业类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吸引投资额不低于往年。加快形成“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招引储备一批”良性循环机制,确保常态化储备项目不低于20个,重点镇(区、街道)不少于2个。
围绕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我市将建设3个综合农技服务中心和5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确保在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应用基地3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基地1家。由线到面稳步提升我市智慧农业推广应用覆盖率,力争2025年应用率超38.5%。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力争3年内培养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新农人”50名。
聚焦“宜居宜业”,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今年,我市将科学谋划16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工作。统筹推进延陵片区打造,推动九里、柳茹、宝林3个行政村积极参与到茅山老区片区建设中去。深化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推动“小菜园”规划发展村全覆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自然村全覆盖。
在着眼“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我市围绕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机绿色化应用,落实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和常态化长江禁渔巡查,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广绿色农机装备100台以上。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3%以上。
围绕“强村富民”,我市将强化党建引领、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兜底保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乡村振兴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富民强村第二阶段帮促行动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2025年底全市168个行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80万元、稳定性收入不低于120万元、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0万元。
在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我市坚持系统谋划,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三资”管理、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将有序推进延星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索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此外,市农业农村部门还坚持常态长效深化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正风肃纪、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