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以“三个突出”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核心提示: 累计引进各类领军人才68人,其中9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2人入选国家特殊人才计划……

本报讯 (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云宣)累计引进各类领军人才68人,其中9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2人入选国家特殊人才计划……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才即产业”理念,以党建引领人才发展,以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人才汇聚、产业升级的新高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尤其是当下,区域的竞争、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将坚持“三个突出”,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让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

突出党建引领,创新招引机制。高新区党工委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纳入高新区十大重难点工作范畴,推行“党建+人才”双轮驱动模式,靶向解决脑机接口、无人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人才缺口。依托高端装备、精密制造、健康医药等优势产业,紧盯慧创、恒宝、琦瑞科技等关键行业龙头背后的人才团队、“卡脖子”技术背后的领军人才,编制高端人才分布地图、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以关键人才撬动产业跃升。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高标准打造北京创新服务驿站、丹阳(上海)飞地孵化器,深度对接北上广深“飞地引才”资源,柔性引进天坛医院臧大维博士、北理工胡斌教授等顶尖团队,实现“人才在外地研发、成果在本地转化”的创新模式。

突出载体建设,发挥平台优势。依托创新载体推动项目孵化聚才,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园区高新创业公司优势,优化研发和产业化的空间布局,为慧创、盈华制造等78家初创企业搭建好孵化平台。依托项目招引,瞄准延链补链聚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深入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抢抓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服务好总投资30亿元的金石三维项目,谋划3D打印创新实验室建设,推动高端人才聚集,激发更多发展动能。依托研发平台,瞄准产业集群聚才,持续推动北航研究院、高性能合金研究院等7家高端技术服务平台、21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资源整合,加强苏慧创脑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联合实验室建设,依托北航骐骥空天、南航翼动智航等科技公司前沿技术,支持工大金凯扩容提能,打造脑科学、低空经济、AI、VR/AR产业聚链成群,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良好局面。

突出服务理念,优化创业环境。完善服务体系,继续以做细、做优、做强服务人才为引领,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完善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积极探索创业辅导、创业保姆等人才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深化校地合作,深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工程,构建高校院所与产业园区协同育人体系,大力推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大学生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吸引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来高新区逐梦。提升环境留才,进一步统筹园区内众创空间、党建园等元素,积极举办企业家沙龙、CEO论坛等交流活动,促进科技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提档升级人才公寓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第三期人才公寓建设,预计新增住房55套,其中专家套房15套;同时,利用好中医院、文体中心、高新区学校等配套资源,全方位打造人才友好型园区。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