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通讯员 沈红
“这个‘初恋的味道’是我们今年新增加的品种,甜得像水蜜桃,一颗能卖到4元。”近日,在导墅镇阿泽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方指着田间的白草莓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于2009年从淮安来到我市从事蔬菜种植,后改种草莓,凭借着一股韧劲,逐渐扩大种植规模至150亩,品种包括红颜、红玉、宁玉、香野、天仙醉等,目前已成为我市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
走进阿泽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一垄垄翠绿的草莓植株整齐排列,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其间,散发着诱人甜香。工人们正埋头采摘,为即将出货的1000斤草莓订单做准备。“红颜草莓已是第二批。”王方介绍,因为天气等原因,今年草莓单价有所下降,好在产量较高,其种植的“红颜”亩产达3000斤至5000斤,奶油草莓亩产达4000斤至5000斤,待草莓大批量上市期间,农场每天的产能达两吨左右,每亩净收入超1万元。
王方告诉记者,阿泽家庭农场的草莓主要销往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区。这些地方需求和价格稳定,不会出现滞销。为提高草莓的种植效益,在销售模式上,她打破传统批发渠道的局限,将草莓根据差异化消费场景进行分类销售,譬如白草莓,颜值高、口感好,主要面向高端市场。“我们还对草莓进行分级,A果精包装主要销往上海等大城市,B果下沉超市,其口感、价格更适合老百姓,C果则用来做干草莓酱。”王方说。
十几年来,王方不断向老师傅请教,坚持去农业部门学习,积极引进新品种,靠着小小的草莓走上了致富路。谈及致富窍门,王方表示,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质量为王”,“机制肥料和生态肥料能让草莓口感更好、产量更高。另外要注重促花保果,在最冷的时候让花大批量盛放,提高坐果率,进而提升产能产值。”
王方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农场共有固定工人20名,均是周边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采摘高峰期,还会聘请临时工。“年纪大进不了工厂,我就每天来这里干活,工资还可以。”正忙着分拣的工人黄明秀说。
此外,王方还积极发挥农场示范作用,为周边想种植草莓的村民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甜蜜样板”。接下来,王方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开发草莓深加工产品,探索品牌化运营,将小草莓做成大产业,让这颗“致富果”铺就充满希望的“莓”好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