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璐(左)和师父郑静沉浸于“剪纸服饰”的创作。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一件红白相间,花团锦簇;一件黑底飞蝶,明暗渐变;一件五彩斑斓,颇具童趣……在开泰苑小区的工作室里,王璐正和师父郑静沉浸于“剪纸服饰”的创作。徒弟是丹阳市级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师父是镇江市级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过去几年里,师徒二人便是守在这约莫10平方米的小小工作室里不断创作、创新。环顾四周,那些被装裱并高高挂起的是极少数,大多数无处安放,只得被装箱,小心收纳。一刀又一刀,一张又一张,传承的“咔嚓”声在这里从不停歇。
今年34岁的王璐是实验幼儿园(兴业部)的一名幼师。12年前,她与剪纸大师郑静偶然相识,并被其精致的剪纸作品深深吸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逼真的蝴蝶剪纸,不论是翅膀的形状还是触角的形态都那么栩栩如生。”王璐想学,郑静也愿意教。在郑静的指导下,王璐发现,复杂的剪纸作品背后竟有门道可循,这让她茅塞顿开,更是“一剪不可收拾”。“比如剪‘喜’字,老师教我口诀,‘一二一二齐步走,白头偕老幸福久’,其中数字的意思是在多次对折后的纸上剪字,‘齐’表示‘对齐’。按照这法子,剪纸一下子变简单了。”
之后的几年里,王璐因为工作调动去了乡镇,向郑静学习的机会极少。直到几年前的一天,王璐接到了郑静打来的电话,后者希望她参加一项剪纸比赛,并表示会帮助“培训”。王璐不大自信,但还是答应了。此后,每逢周末,王璐便去找郑静系统学习剪纸,而郑静也对她的天赋和努力十分认可,教授起来毫无保留。一来二去,虽然二人谁也没明说,但都认定了这份师徒情。
于是,在郑静家一间由车库改造的工作室里,师徒二人常常坐在一起剪纸,一剪就是几个小时。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王璐的手艺越来越好,性子也越发沉稳。2024年10月,王璐被评选为丹阳市级非遗剪纸(丹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从爱好者变成了传承者。
身份的变化让老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我常常收到郑老师的信息,询问我最近有什么作品,有什么关于创作的想法。”王璐感觉到了压力,但郑静的一句话让她的内心有了变化,“老师对我说,既然成了传承人,那肩膀上就有了责任,得把剪纸好好传承下去才行。”
如今,年轻的王璐不仅和剪纸前辈们一同“守艺”,更是在“创艺”上频频展现天赋。这些年,郑静一直致力于剪纸衍生品,比如将剪纸艺术用在服装设计上,而王璐在领会这一想法后表现得更为大胆。在去年的一场剪纸服装公开展示中,王璐提出使用超轻黏土来做点缀,这一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也赢得了观众的惊叹。“老师常说,剪纸是一门传统技艺,想要不断传承下去,就必须不断创新,而这件事必须有年轻人参与才行。”王璐说,“作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一方面,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接受前辈们的技艺传授;另一方面,应当打开思维,用年轻人的目光去为非遗项目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的新路子。做好这些,非我们青年人莫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