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邹亚俊)随着气温回升,小麦已进入返青期,这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近日,在陵口镇一方麦田上,记者看到种粮户施正方正在田间进行施肥作业,他告诉记者,小麦马上进入返青期,趁着这几天田间墒情尚好及时补施肥料,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据悉,去年我市小麦播种期雨水多,导致播期拉得长,晚播麦较多。但去年12月中旬至春节前一直无雨,气温偏高,导致早播麦生长速度快,少部分早播麦已拔节,晚播麦因墒情差出苗速度大幅减慢且出苗不齐,小麦生长差异大。春节前后的降雨,极大缓解了小麦旱情,小麦出叶、分蘖和长根速度加快。
“现阶段小麦生长迅速,对水分、养分的需求量大增,同时,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因此要着重抓好春季高效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和防御‘倒春寒’冻害等,切实将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农艺师杜德军提醒种粮农户要因苗制宜分别采取“促弱(苗)、控旺(苗)、稳壮(苗)”技术措施,对基苗肥用量不足、冻害偏重、叶片明显落黄或群体茎蘖数明显不足的田块,如果年前未施肥,当前可适当追施返青接力肥,亩用尿素5~7.5公斤左右捉黄塘,促转化、促平衡。多数田块不施肥,待拔节后看苗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对早播群体茎蘖数过多,明显旺长但尚未拔节的田块,要严控施肥,及时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以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基部节间过长、群体恶化和后期倒伏。
另外,我市常年春季雨水多,“尺麦怕寸水”,小麦耐湿性弱,田间长时间积水会导致发根受阻出现黄根、黑根、烂根现象,进而导致茎秆细、叶片黄等湿害、渍害症状,严重时甚至脱水凋萎或死亡。对小麦田间沟系配套尚不完善的情况,如田头沟不畅、内外沟不通、沟系淤堵坍塌等,农技专家提醒要及早配套沟系,确保排水通畅、雨止田干,切实防止春季连阴雨造成渍害。同时,春季气温变化大,小麦极易遭受倒春寒冻害。小麦拔节后尤其拔长两节后,遇0℃以下低温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冻害,可在2~3天后及时剥查小麦幼穗受冻情况,如遇冻害可根据受冻程度及时增施恢复肥补救,每亩施尿素5~7.5公斤促恢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