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张江峰: “慧”种“慧”养,新起点开启一年好光景

核心提示: 春耕开始了,在位于皇塘镇的如南家庭农场,张江峰正驾驶着旋耕机在秧田里来回旋地。“每年春耕,这是首先要做的事儿,这也意味着我们农民要忙碌起来了。”

c3a9006cdd78bbbeb0ec3affc218b9e5 (1)

图为张江峰在检查农机。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春耕开始了,在位于皇塘镇的如南家庭农场,张江峰正驾驶着旋耕机在秧田里来回旋地。“每年春耕,这是首先要做的事儿,这也意味着我们农民要忙碌起来了。”张江峰的农场有260亩的农田,一年四季,农事无数,但张江峰对此游刃有余,依托各种农机,绝大部分时间里,一人足矣。

今年34岁的张江峰是个“90后”,也是从事农业仅仅5年多的“新农人”,可对于农事,这位年轻人早已驾轻就熟。“一方面,我的父母就是专业的农民,他们把几十年的种田经验都教给了我;另一方面,现在网络科技发达,从各种网站到手机App,最新的农业知识、资讯以及市场动态,我都能很快知晓。”躬身农田会种地,打开屏幕“慧”种地,张江峰努力蹚出一条适合这一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子。

而立之年,朋友、同学,张江峰身边的同龄人大多选择了创业或是职场,而他是唯一的农民。选择这条路,张江峰起初只是为了照顾父母。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大学毕业时,父母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张江峰决定回到家中帮助父母经营水产养殖,更是便于就近照顾。

最初的两三年里,父亲耳提面命,张江峰学到了一套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可随着网络的普及,张江峰经常能在网上看到那些“水产达人”传授“新科技、新方式”,“那会儿,我怀疑父亲那一套过时了,而父亲对于那些新事物嗤之以鼻,我们父子俩为此意见不合。”为此,张江峰利用家中的两个小鱼塘做起了长达半年的实验,一边按照父亲的方式,一边按照网上的教程,结果令他意外,两者差别不大。“我当时明白了,父亲那一套不能全盘否定,新的方式方法也不一定普遍适用。”于是,张江峰试着取长补短,将新旧方式结合,因地制宜。那一年,农场的水产养殖收益增长了25%。对于张江峰来说,收益的增多意味着方式的正确,自那以后,张江峰不再偏听偏信,而进行对比实验成为了他在池边田间经常做的事儿。

5年前,爱好农机的张江峰打算在做水产之余再种地,两者结合,开办农场。“真正做了农民就觉得自己想错了。”张江峰露出苦笑,“驾驶农机确实满足了我对机械着迷,可当我驾驶着农机,独自一人在广袤的农田上来回开,时间一长也就索然无味了,剩下的便全是作为农民的苦和累了。”虽然这么说着,但张江峰却从不曾后悔成为一名农民。“当我通过一次次实验去验证那些道听途说的‘新科技’;当我利用网络为农场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模式;当我看到农场的收益越来越好……那些满足和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张江峰的内心,做农民并非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不是选择了一种工作方式,农事,是他感兴趣的事,是一份爱好。

今年,张江峰还打算干件大事。“这片约4000平方米的设施用地目前已经经过省备案,正在筹备‘综合农事’的建设,预计两年完工,投资金额在600万至700万元之间。建成后,它将集育秧、粮食烘干、农机维修、应急救灾等功能为一体,成为以‘耕、种、管、收’为主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中心。”在农场一片经过平整的土地边,张江峰踌躇满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新农人’,我们要为粮食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要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奋斗。”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