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贺新淳:
以画疗心,绘就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图为贺新淳在用图画教孩子辨识公共场所;
图为贺新淳带着孩子们在操场感受春光。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编者按:万物新生的春天是最适合奋斗的季节。奋斗是时代不变的底色,美好在春天悄然而至。一个个奋斗者的身影绘就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近期,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奔跑在春天里”,看年轻的他们用奋斗书写“春天的故事”,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贺新淳的到来使得整个校园的气氛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一支画笔,一张画纸,这位高高胖胖、脸圆圆的年轻教师将美术与特殊教育相结合,以年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为这些特别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今年24岁的贺新淳是市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的一名新任班主任。在任教的第一个学期里,贺新淳为孩子们画肖像,又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抓拍成照片,然后画成简易画,贴在教室里,就连学生的期末评语也用上了图画的方式。这位“00后”新教师认为,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而对这些文字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一幅画比一段话传递的信息要多得多。
新学期开始了,贺新淳已经制定好了新计划。“适逢春天,我打算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多多地收集落叶、落花,然后将它们拓印下来,成为作品。”贺新淳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让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再用美术的手法将这些事物一一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能更多地静下心来,走出孤独,拥抱这个美丽的世界。”
曾几何时,贺新淳并不能看清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用他的话来说,报考大学时,他并不知道特殊教育是什么,上大学时,他也并不清楚要如何去帮助那些特别的孩子。而让他明确一切的,是一段十多秒的视频。
“大四那年,我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实习了一段时间,有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引起了我的关注。”贺新淳回忆道,“这孩子起初叫我‘叔叔’,我纠正他好久,他才改口叫我‘老师’,之后我又试着让他喊我‘贺老师’,但他一直没喊出过。”当实习结束回到大学校园后,有一天,贺新淳却突然收到了学校老师发来的一段视频,视频里,一声咬字不清的“贺老师”让贺新淳一下酸了眼睛。原来,是那个患孤独症的孩子喊其他老师,结果叫错了名。那一刻,贺新淳知道,这些“折翼小天使”心里有他,也需要他。
“其实,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情感。我觉得孩子们需要我,我又何尝不是每天早上在学校里期待着他们的到来呢?”在班级里,贺新淳总是耐心地提醒着孩子们注意课堂纪律,一旦孩子听话,他总是不吝表扬;当撒娇的孩子来到贺新淳面前蹭蹭,希望帮忙穿好鞋时,他总是给予拥抱,但还是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做;操场上,贺新淳和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围坐一圈复习语文,答对的孩子获得拥抱奖励,总是全身投入,将他压在身下,乐得咯咯笑。
“相较于其他普通的孩子,这些特别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相对落后一些,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贺新淳说,“在自然界中,不同的花朵有着各自不同的花期,有的花盛开在盛夏,有的则绽放于寒冬。我觉得,只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给予他们帮助,陪伴孩子走好每一步,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等到属于自己的花期,绽放自己的光芒。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身边人来说,不要着急,静待花开就好。”
“作为年轻人,我很乐于在这个事业中去进行尝试,寻找新的方向。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会尽我所能地去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让他们在自我发展、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自己、认可自己,让他们发现,自己就是最棒的。”贺新淳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