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抓好稳产保供、乡村建设和强村富民
我市开展的农村“小菜园”建设,扮靓了乡村人居环境,绘就了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图为陵口镇城墅村“小菜园”风景。记者 邹亚俊 萧也平 摄
本报记者 邹亚俊 通讯员 朱智俊 季梦琦
如何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在2月13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会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荆健康在交流发言中表示,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镇江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目标,笃行不怠,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面貌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富足,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稳面积提产能,全力推动稳产保供迈上新台阶
荆健康说,一是加强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87.5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亩,补建高标准农田2251亩。全面实施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和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实施小麦单产提升3年行动,建设万亩片2个、千亩片10个。坚持高产优质并重引导推介稻麦品种,从品种引导上逐步化解“双晚”问题。抓好“菜篮子”“肉盘子”产品生产,落实蔬菜播种面积12.7万亩、能繁母猪存栏量0.9万头、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推动土地流转向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鼓励采用竞价熔断机制平稳土地流转价格,引导土地集中流转,推动“零散地块”向“连片大田”转变,加速破除小规模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约。引导丹阳市“新农人”发展联盟有序发展,2025年力争培养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新农人”15名。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全力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三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现有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智能装备积极引入先进科技、现代要素、经营理念,实现小农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机衔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家,推广智能农机装备100台以上,实现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5%以上。
稳步伐提质效,全力推动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是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对照“十有”标准,紧盯序时进度,充分发挥6600万元省级引导资金的作用,一着不让确保2024年22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实施,制定“一村一表”,每半月调度重点指标和项目进展情况。每月选取1~2个培育村召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会,展示经验成效,查找短板差距,确保2025年完成1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工作。二是统筹推进延陵片区打造。坚持共建共享,强化资金整合,推动延陵镇3个行政村(九里村、柳茹村、宝林村)积极参与到茅山老区片区建设中去。重点推进延陵片区19个项目建设,紧盯时间节点,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三是深化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做实做深“四联四治四美”长效管护工作,用足用好3600万元财政资金预算,围绕农村公路整治、农村沟河整治、村庄环境整治、农田环境整治4个方面进行月验收、季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拨付奖补资金。持续推广“小菜园”建设,每月常态化开展集中整治日、现场观摩活动,推动“小菜园”规划发展村全覆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自然村全覆盖。
稳机制提后劲,聚力推动强村富民开创新局面
一是健全帮扶机制。接续推进“六个一”挂钩帮促,继续推动市领导、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经营性收入低于80万元的经济相对薄弱村结对挂钩。常态化开展帮促工作,加强经济薄弱村、结对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党建联建、成立党建联合体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合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建设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储备项目25个。创新发展“村字头”新产业新业态,拓展村企共建、抱团发展等模式优势,鼓励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创办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确保2025年底,我市168个行政村稳定性收入不低于120万元,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0万元。三是完善救助体系。统筹做好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擦亮“丹优助”救助服务品牌,改造提升3个老年助餐点,新增2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1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坚持就业创业两手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家门口”“一站式”就业服务,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升级,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