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丹北宣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去年,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丹北镇宝山村聚焦重点区域、紧盯短板弱项,党员干部带头实干,持续发力攻坚,以强有力的措施助力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
记者走进宝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的村间房舍、环境优美的小游园……村民将房前屋后打理得井井有条,农家小院温馨舒适。然而,过去的宝山村却是另一番光景,道路破损、坑洼不平;房前屋后及闲置地方存有陈年杂物、杂草、垃圾。该村首先从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环境问题入手,对村庄道路进行“白改黑”道路整治。“村道‘白改黑’后,提高了我们村的‘颜值’。一直以来,我们家就住在路边上,门口的这条路以前都是水泥路面,路上的货车也很多,时间一长变得坑坑洼洼,很不安全。现在路面铺上了沥青,灰尘小了不说,出行也更加方便安全了。”家住宝山村冷家自然村的朱文华满心欢喜,他说,家门口的路修好了,农村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过去的一年,该村不断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扎实推进村道“白改黑”工程建设,结合道路两旁“微改造”“微景观”等,促进道路“颜值”与“品质”双提升,切实让“民生路”变成“民心路”。道路换新颜,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去年,全村完成道路“白改黑”改造4公里,总投资260余万元。
“现在村里既整洁又美观,一走进来,让人感觉很舒服。”谈到家乡的变化,村民倪锁成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村民点赞的变化,实则是去年宝山村进行“小菜园”建设后展现的“新颜”。走进宝山村郜家自然村,房前屋后、小道两旁,入眼皆是整整齐齐的“小菜园”,各类时令蔬菜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成为了扮靓乡村颜值的点睛之笔。一大清早,村民倪锁成就在自家屋西侧的“小菜园”忙活起来,除草、浇水,摘成熟的大青菜……“多亏村里帮忙把家门口的这片地整理出来打造成‘小菜园’,不仅规整美观,还方便实用。每天打开门看看自家绿油油的菜地,心情都变好了。”看着原先堆满杂物、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小菜园”,倪锁成心情舒畅。
在宝山村,像这样的小菜园随处可见。去年,该村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村民房前屋后闲置的“方寸地”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坚持美观和实用相结合,引导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以庭院为载体,将宅前屋后的边角地、河滩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整理,因地制宜实施“小菜园”建设,由群众栽种各种时令蔬菜,既方便群众日常所需,又美化了人居环境,这种经济实惠的绿化模式,也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人情味。
家门口“就业”,让村民顾家又增收。“去年我在家门口做工,领到了万把块工资。为我们自己的家园美化环境还能‘领工资’,这份工作我很是满意,干得也特别起劲,活干完了就发工资。”村民殷蛟龙说,他指着村中的小菜园的围挡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的手工杰作。
“‘小菜园’建设,百姓是主体,我们不请施工队,而是动员村民参与进来,通过集民智、聚民力,发挥能工巧匠作用,结合地形地貌、高矮落差等,根据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小菜园。”宝山村党总支书记殷国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委会对参与“小菜园”建设的老瓦匠、老木工等匠人和村民分别给予日报酬150元、100元的待遇,比外包给施工队建设要节省一半多的开支,这让他们既为村庄美化出力,又能在家门口挣钱,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和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向心力。据统计,该村去年共投入340万元用于“小菜园”环境整治工程,其中为村民发放工钱40余万元,涉及全村60余名村民。
伴随着“小菜园”的出现,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也解决了杂物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的难题,让美丽农村增添了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降低了生活成本,村民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管护自家菜园,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更强了,截至目前,‘小菜园’整治已覆盖宝山村所有自然村。”殷国平告诉记者,宝山还将在全村推广最美“小菜园”系列整治,以庭院“小美”聚合乡村“大美”,为乡村振兴“增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