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40载,扎起花灯照元宵

核心提示: 正月十三上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又至,位于丹阳书城附近的夜市上,李海平的花灯摊位吸引了不少过往的孩子。

584b354e6beb59b05bfcba5bfd1de8ac

a56c2172abe07b26384cbe836b5ad2cd

图为李海平在售卖元宵节花灯。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骏)正月十三上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又至,位于丹阳书城附近的夜市上,李海平的花灯摊位吸引了不少过往的孩子。“妈妈,我要这个大耳朵的小兔子……”“我想要那个漂亮的荷花灯……”孩子们挤在摊前熙熙攘攘,为了买灯使气撒娇,李海平站在一旁忍俊不禁。

兔子灯,是传统元宵节的主角。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于全家团圆、阖家幸福的美好期盼。今年68岁的李海平儿时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扎灯的手艺,在那个靠手艺“吃饭”的年代,这门独特的技艺让成年后的李海平得以养家糊口。

与其他技艺不同,作为花灯手艺人,李海平忙碌一整年,真正的销售季只有元宵节前短短几天。但别看销售时间不长,销量却惊人,“过去,花灯,尤其是兔子灯,那可是元宵节前最受欢迎的商品,一个元宵节往往能卖出去几百个,做了一年的花灯在正月十五当天基本上能做到全部售罄。”

扎花灯的工艺并不算复杂,但费时费力。“以兔子灯来说,骨架、轮子、糊纸都要提前准备。削竹篾就是个技术活,篾条得粗细均匀,有些篾条还需要用火烤成弧形,从而扎出兔子的身体。再装上轮子,用糨糊把塑料纸、提前画好的眼睛和三瓣嘴糊上去,喷绘上色。几道工序下来,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小小的兔子灯,不知倾注了手艺人多少心力。

扎灯技艺考验着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的能力。一只兔子灯做好,脸盘子要圆圆的,身体要对称,肚子要饱满……可即便再熟练的技艺,也免不了一手的伤痕。“每年扎灯,手上总会留下几个口子。”李海平苦笑着抬起双手打量一番,并不在意。在他看来,既然是养家糊口的营生,又怎能不吃些苦头。

今时不同往日,李海平的花灯不知从何时起,不再像过去那样风靡了。李海平自个儿琢磨,也许是电子产品蒙住了孩子们的那颗童心,也许是各类玩具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抑或许是那一盏兔子灯随着一代人的长大,留在了关于过往岁月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