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须俊)“我们农场的前马陵味稻牌大米,继2023年拿到了绿色食品证书后,又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目前已拿到有机转换证书,销路不愁。”农历正月初十,乡村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但在开发区前马陵村的小丫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农场主魏国良正在田头忙着撒施小麦返青肥。他喜滋滋地透露,目前农场用于春耕备耕的农资和水稻良种等已经订购,今年在继续种好南粳46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展优质食味稻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今年55岁的魏国良,是前马陵村一位新型农民。2008年,在东北摸爬滚打了15年,一直从事制鞋生意的他返乡回到村里,继续干起了鞋材加工生意。当获悉中央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这一政策后,满怀对农业尤其是粮食深厚感情的他,于2014年流转了村里的80多亩丘陵岗地,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将原来狭长零碎的46块岗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形成了五个连片区域的标准农田,专种优质粮食,总面积达到近110,并注册成立了小丫家庭农场。
水稻种啥品种,怎么种才能获得好收益?是魏国良在粮食适度规模种植之初遇到的一大问题。“我总是请教市老科协老栽培专家、市老干部局银发人才服务中心专家组成员周铭成,他一年至少来我农场七八次。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推荐下,我认定了南粳系列优质稻米品种,坚持好中选优,种出自己的特色。”魏国良告诉记者,这几年,他种植的优质稻米品种南粳46,尽管生育期偏迟,但经过提前播种育秧、适期机插等措施,有效避开了灌浆期因气候原因带来的风险。现如今,小丫家庭农场的优质稻米生产已从“单打一”向多品种拓展,种粮规模也逐步扩大到500多亩。
有了好品种,更要好品牌。魏国良还按照老专家周铭成倡导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运用和培育品牌、提升效益的要求,连续多年采用“肥宝乐”生态有机肥,全面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不仅逐渐改良了农田土壤,还培肥了地力,增加了水稻产量,提高了稻米品质。2017年,他注册了“前马陵味稻”品牌,小丫家庭农场生产的大米供不应求,获得了客商青睐,每斤卖到3.2元,不仅远销浙江、安徽和广州、珠海、香港、澳门等地,还成功进驻丹阳及镇江大统华超市。此外,他还与周边大户合作建立了部分稻麦订单基地。
从传统“卖稻谷”为“卖稻米”,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增值保值,还打响了稻米品牌。魏国良说,农场生产的优质稻米米粒饱满、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很受消费者青睐。这几年,小丫家庭农场种植的近500亩水稻用于加工稻米的比例已达到近60%,与传统卖稻谷相比,稻米加工的亩均效益能增加600多元。
对于今年的春耕生产,魏国良信心十足:“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要持之以恒地做优粮食生产的品牌文章,通过”基地+农户+品牌“的形式,秉承绿色种植理念,不断拉长优质稻米产业链,让‘前马陵味稻’品牌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