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这些传统习俗你可知?

核心提示: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过完元宵才算给春节画上句号。

本报记者 贺丽华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过完元宵才算给春节画上句号。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满月,寄托着人们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记者采访了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吴志阳,听他说一说有关元宵节的那些事。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吴志阳说,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元宵节的活动规模和人们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在过去,正月十三便预示着元宵节开始了,丹阳人在正月十三这天便停止走亲戚。白天大家忙着扎制花灯、抄写灯谜,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做糖水煎饼。煎饼做好后,得先供灶老爷。在灶老爷的供品中,得撤下年三十供的馄饨、面条,再用碗或盘子盛上六块煎饼供上,剩余的则作为家人晚饭的主食。”

关于煎饼,吴志阳说,原料主要是糯米粉和白糖或红糖。制作的过程也很简单,先将米粉用开水调开,然后揉成直径6厘米左右的米饼,接着便是下锅烘烤。待饼熟后,将糖用开水兑成浓糖水倒入锅中,反复翻炒,直至糖水干了后将米饼起锅,煎饼即制成。

吃了煎饼后,掌灯、放灯、猜灯谜活动就开始了。“大的是挂灯,中等的是行灯,小的是漂浮灯。灯的形状五花八门,方的、圆的、椭圆的,应有尽有,真正精致的还是‘生肖灯’,个个栩栩如生。”吴志阳说,那时人们趁着月色,提着花灯,逐门逐户地观赏、比较,跟观赏春联一样。然后走到河塘边放灯、赏灯,好不热闹。猜灯谜则是智者和文人的游戏,灯谜的场所一般是家族的祠堂。人们把灯谜写在五颜六色的纸上,然后用细绳粘串成一排,供人观猜。看到自己能猜的,即可摘下谜纸,然后到主持席当众公布谜底。猜对的,主持人会颁发奖品。奖品以文具为主,以鼓励猜中者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主持人一般由族长或家族中学问较高、事业有成的长者担任。

而到正月十四那天晚上,各家主妇都会制作元宵。元宵有两种,一种是供人食用的汤圆;另一种是用来供奉的细圆。细圆是实心的,无馅,直径为1~1.5厘米。“正月十五一大早,主妇们便煮好元宵,用小碗盛装六碗,每碗一颗汤圆八颗细圆,分别供放在灶头、粮囤顶、衣柜顶、草垛顶、窗台、楼门口等地方,这叫‘裕龙’。午饭前要祭祖,晚饭后则用放烟花来宣布年过完了。”吴志阳说,如今,元宵节已不如从前那般热闹,但吃细圆、制作花灯的习俗还是一直流传了下来。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