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裁春韵 剪纸闹元宵

核心提示: 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斜对折,再对折。一把小剪刀,沿着乍看之下不知名堂的铅笔线条时而蜿蜒前行,时而刻画镂空。

4e404f105a9e4d0f273e8206b8b5e9e9

a45b704791ef3f7c11afbd70bebce1f6

56715ceb06e6798317bbcefaca6d2725

图为蒋作民正在剪纸以及其制作的元宵节剪纸、迎春灯。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骏)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斜对折,再对折。一把小剪刀,沿着乍看之下不知名堂的铅笔线条时而蜿蜒前行,时而刻画镂空。当纸张再次展开,已展现如窗花般的对称之美,但这不算完,当纸张四角沿对角线重新组合贴拢,一个立体的红纸花灯惊艳亮相。

“春”字当头,四个方向各一个,一撇一捺有新意,收笔处各有一条灵蛇回望,朝“春”吐信,当中一枚古钱币,外圆内方。这一剪纸花灯,将春天、蛇年以及诸多祝福元素纳入其中。剪纸老人蒋作民为之取名“迎春灯”。

“逢年过节,我都会创作一些剪纸作品来庆祝。尤其是元宵节,除了剪纸作品,我还会做一些花灯,家中孩子们很是喜欢。”这些年来,每年元宵节,蒋作民总会以剪纸作品迎佳节。今年元宵节,蒋作民还制作了传统的莲花花灯。绿纸拖底,粉纸为瓣,黄纸为蕊,核心莲子部分最妙。蒋作民在绿纸上钻洞,以黑纸作内衬,竟做出了立体的感觉,“剪纸就是要反映民俗特征,比如元宵节的时候就是‘上灯’,代表家庭和和美美,幸福快乐,而灯本身寓意前途光明,学业有成。”

几十年来,蒋作民靠着自我摸索,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个大千世界。各种传统节日,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在他的指尖生花。平日里,蒋作民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各类剪纸,加以归类总结,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大胆创作,每一张普通的纸下都藏着他的奇思妙想。

根据文献记载,民俗剪纸广泛应用到元宵灯会,大概是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下令将原来的元宵节由三天改为五天,表示“普天同庆”,所以宋代的元宵灯会格外热闹起来,观灯活动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据《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诸书记载,两宋时期的元宵节,府署、富室或设山棚,或造灯山、瀑布灯山或巨大的玻璃灯山,山上设置机关,点缀人物亭阁,再插以彩灯千盏,灯火之盛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民间更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的元宵灯市上,“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其中纸雕灯屏最是令人驻足。匠人们用薄如蝉翼的竹纸,剪出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当烛光穿透层层叠叠的剪纸纹样,墙上便游动着活灵活现的光影剧场。一纸千年,剪纸花灯承载着历史的光影密码。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