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莹在创作中。记者 云莹 摄
陈雪莹的作品。记者 云莹 摄
编前:去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布了第四批丹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高新区(云阳街道)的步莉莉、王璐、陈雪莹、冷雁、陆震俊、陆九妹入选。他们将传承好丹剧、剪纸、烙铁画、蜂之宝制作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本期“新区人物”栏目,记者走近非遗传承人陈雪莹、王璐,记录她们的非遗故事。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贡云霞
双手握住一把烧热的烙铁,端坐在画架前,一点一点在椴木板上熨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烙痕……这是烙铁画技艺传承人陈雪莹春节前沉浸式的创作日常。手中的烙铁是她的画笔,烙痕就是墨,竹木、宣纸、丝绢等都能成为画纸。烙笔随着她灵动的双手在画布上游移,山水、花鸟、人物,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跃然而出。“平时要上课,真正静下心来创作的时间不多,趁着放寒假,争取多画一些作品。”陈雪莹说。
28岁的陈雪莹是一名小学教师,她从事烙铁画创作、传承已有十年。对她来说,走上创作之路,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发自本心的喜爱。原来,陈雪莹的母亲孙红芳是丹阳烙铁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她不仅擅长以传统的山水、风景、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风格的烙铁画,还尝试将西方印象派的油画风格烙进画中。
在母亲的影响下,陈雪莹从小便对烙铁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孙红芳创作时在一旁观看。但考虑到女儿年纪尚小,且当时作画用的电烙铁较重,孙红芳并没有急于传授她烙铁画技艺,反而要求陈雪莹把绘画基本功练扎实。2014年,陈雪莹考上大学后,开始利用寒暑假时间跟随孙红芳系统学习烙铁画技艺。
“我记得刚开始学习烙铁画时,把电烙铁拿在手上心里就会有畏惧感。因为通电后的烙铁又烫又重,往木板上烫画时,木板会冒烟还伴有刺鼻的气味。”陈雪莹说,她曾被电烙铁烫到手指,那感觉就像是做菜时被油溅到了一般;也曾因掌握不好明暗关系反复练习;还曾因为长时间握持电烙铁导致手臂酸痛。但看着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交错烙痕,在木板上幻化成一幅幅层次分明、意蕴悠远的“黑白”画作,她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慢慢开始享受学习、创作的过程。“其实不管学什么技术,都会有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如果能够克服困难学好它,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
在孙红芳的悉心指导下,陈雪莹抓住寒暑假的时间勤学苦练,不仅逐步掌握了烙铁画的作画技巧,还对这门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烙铁画就是以烙铁为笔,以火为色,利用烙痕的天然褐色的深浅来表现透视关系和黑、白、灰等明暗关系,对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陈雪莹说,创作烙铁画还需要有耐心,完成一幅1米长、80厘米宽的作品需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小一些的也需要花几天时间。在一次次创作实践中,她不仅对火候的掌握越来越娴熟,还把中国画中的勾、点、按、推、拉、擦、染等表现手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烙出的风景层次丰富、人物眉目传神。
大学毕业后,学有所成的陈雪莹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负责学校烙铁画社团工作,编写校本教材,手把手地教授学生烙铁画技艺,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她还和母亲合作编写了《中国烙画技法》《烙铁画入门》等书籍,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可行的烙铁画理论和技能技法。
虽然教学任务繁重,陈雪莹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她在传统和现代创新之间寻找创作点,尝试在笔筒、臂搁、木梳、纸扇等生活用品上烙画,并添加淡彩丰富画面,让这门传统艺术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更好地传承烙铁画技艺,她多次参加省市级技能人才技艺展演活动,现场推介展示烙铁画技艺。去年,陈雪莹入选丹阳市级非遗传承人。
“相对于大众热门艺术,烙铁画在丹阳属于冷门艺术,但有着独特的魅力。”陈雪莹说,传承烙铁画技艺是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母亲交给她的特殊使命。她愿意挑起这一重担,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