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丽华
金龙辞旧岁,银蛇迎新春。2025年春节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年味蔓延,目之所及尽是人间烟火,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街边餐饮排队就餐,好不热闹。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会举行各种年俗活动,欢庆佳节的到来。而有关春节的习俗,你又了解多少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吴志阳,听他说一说有关年俗的故事。
年俗,即过年习俗,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腊月廿三就开始了。“腊月廿三是小年,人们祭灶、送灶神,从这时起到除夕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吴志阳说,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体现了春节前准备工作多,时间紧迫,“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到年终岁底,即大年三十除夕,是最繁忙的一天。“这天,丹阳人一大早就要忙着采购近两三天的食品。早上,媳妇们要给家里的女性长辈‘端蛋茶’接受红包,接着就是包馄饨、做汤圆。中午要祭祖,在这之前,家中男子必须贴好春联。下午,家中大人们忙着做年夜饭和给小辈发压岁钱。晚上,全家人在一起放烟火、看央视春晚、唠家常,其乐融融。”吴志阳说。
而春节这天,零点左右开始放鞭炮,除旧迎新。“早晨6点左右,家庭主男应该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饭。理由是,主男平时主外,不做家务,一年到头应象征性地做做家务,以示爱家、顾家。”吴志阳说,早饭的内容既简单又固定,主食都是糯米圆子(汤圆)。菜,一般是芹菜和红萝卜两个冷盘,寓意“进财”和“日子红火”,东南部乡镇还会加个“老虎菜”,即用十种蔬菜制成的什锦菜,寓意身体健康像老虎。
吴志阳介绍:“家人起床后,洗漱、进餐,但正月初一这天所有的生活用水是不能外泄或外泼的,必须用容器盛着,到正月初二才可倒掉。在全家人用餐的同时,家庭女主人会在客厅或主屋里摆上几个果盘,里边有花生、瓜子、水果、香烟、红包等,准备迎接前来拜年的亲友。”
接着,就是拜年了。“丹阳人把拜年称为‘做节’。如今大家拜年的方式较简单,对父母、长辈均不用再下跪叩头,只需大声地尊呼一下,然后说点吉祥话便可。”吴志阳说,在拜年的顺序上,按照传统应该是先父母,后至亲,再旁亲,最后是乡亲,按顺序逐个走拜。不过,现在已经没那么讲究,除了父母,其他的往往是怎么方便怎么走拜。关于当天午饭,丹阳人的主食必须是馄饨,寓意年年稳稳当当。至于晚饭吃什么,则没有太多约定,各家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二,各家都要“行亲”,俗称走亲戚。“走亲戚时,不能空手去,得带礼品,丹阳人称此为‘送包’。”吴志阳介绍,过去“送包”,一般是送三样副食品——大红年糕、京枣和桃酥,“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包’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不乏高档烟酒、营养品、保健品,有的图省事,干脆送钱。”
吴志阳表示,正月“行亲”的时间安排也是有讲究的。正月初二这天,住在西门、北门、城里的,必须去舅舅家“拜娘舅”;住在东门、南门乡镇的,则要在这天“拜丈母”,初三再去舅舅家。正月初三“行亲”对象的机动性较大,娘舅、丈母、手艺人的师傅等可谓是重量级的长辈,安排在这天最合适;正月初四到正月初八,适合拜访姑父母、姨父母;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二,一般是成年兄弟姐妹相互走动的时段。另外,在“行亲”的日子里,丹阳人还有一些规矩,如刚到亲戚家必须吃“蛋茶”;“行亲”送的“包”,长辈不能全收,姑妈收的数量不能超过舅舅,同辈间小的不能超过大的;亲戚回去时,收“包”的要给送“包”的回赠“还货”,可以是馒头、包子等点心,也可以是苹果、橘子等水果,数量多为6、8、10、12、16、18、38等吉祥数字。而年节真正结束要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后。
蛇年即将到来,吴志阳介绍,蛇年紧随龙年之后,在悠久的中华文化里,虚拟的龙脱胎于实有的蛇。龙以蛇而生,蛇因龙而荣。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早已成为国人的精神象征之一,而蛇图腾也同样曾存在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