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糕香里的新年期许

核心提示: 隆冬腊月的一天,早上9点,导墅镇里庄宫宵食品坊内不断有人前来购买大糕。店主朱夕平熟练地拿糕、包装、收款,忙得不亦乐乎。“从腊月初一到春节每天都这样。老喽,忙不动喽。”朱夕平笑呵呵地说着,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慢下半分。

本报讯 (记者 印牧欣)“老朱,我订的大糕做好了吗?”“老朱,帮我拿5条大糕”……隆冬腊月的一天,早上9点,导墅镇里庄宫宵食品坊内不断有人前来购买大糕。店主朱夕平熟练地拿糕、包装、收款,忙得不亦乐乎。“从腊月初一到春节每天都这样。老喽,忙不动喽。”朱夕平笑呵呵地说着,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慢下半分。

“里庄大糕”在丹阳已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早在唐宋时期,“里庄大糕”就被朝廷列为贡品,并赐封为“宫廷玉带”。明清时期,里庄大糕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又有了较大改进。据《丹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民间拜年,孩子们以收到“糕”为荣。那时,沪、苏、锡、常地区赴茅山进香的香客,曾一度慕名来里庄抢购,让“里庄大糕”在江南地区闻名遐迩。

“糕”音同“高”,寄托着大吉大利、步步登高的祝福。在里庄众多系列糕点中,最受青睐的是“椒盐玉带糕”。其选料考究,配方独特,做工精细,味美质佳,一直以来广受欢迎。朱夕平店里主打产品便是这个。走进店内操作间,阵阵糕香迎面扑来,工人正忙着赶制顾客预订的“椒盐玉带糕”。6两芝麻配上2斤8两糕粉,润糖后倒入搅拌机充分拌匀,加入核桃、葡萄干等配料,经压糕机压制成形,糕胚便制作完成。再静置两个小时待糖凝固,定型后的糕胚被切成薄片分装,摆上柜台,经过售卖,走入千家万户。

朱夕平今年63岁,19岁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糕点师傅学做大糕。2000年,下岗后的他凑钱开了这家食品坊,成为店里的第一制糕师傅。“里庄大糕之所以这么畅销,首先得益于选料考究。”朱夕平说,无论是糯米粉、麻油、绵白糖,还是黑芝麻、葡萄干、核桃肉,既要保证原材料质量,又要兼顾营养价值。其次,制糕师傅的经验和手艺也尤为重要。“我做大糕已经50多年。”78岁的制糕师傅荆林祥说,“进入腊月以来,每天早上5点就到这里,一直要忙到下午4点。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用到大糕,我们的糕经常供不应求。”

伴随着机器声,操作间的桌面上,一盒盒精细制作的“里庄大糕”摆放得整整齐齐。掰开一片放入口中,椒盐混合着黑芝麻的香味弥漫在齿间,很是味美。“一年大约能卖5万条大糕。”朱夕平介绍,中秋和春节是大糕销售的高峰期,尤其是年底,销量是平时的5倍。除了销售给本地村民,来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顾客,常常让他通过快递寄送大糕。“过了正月,一些在美国、日本留学、工作的人,也会带上里庄大糕飞往世界各地,与异国他乡的友人分享家乡的味道,共话新年新希望。”朱夕平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