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锁泉
隆冬时节,位于开发区其林村唐家自然村农宴河畔的金丝楠酒庄内酒香四溢。近日,记者来到金丝楠酒庄,只见几名工人在酒庄负责人唐荣庆的带领下,沿用传统工艺,将蒸煮后已出锅的糯米饭放置在酒缸架上均匀摊晾,开始拌曲发酵,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进入数九寒冬,正是酿酒最忙碌的季节,一直要持续到农历小年才告一段落。”唐荣庆指着屋内用来酿酒发酵的大缸说。
唐荣庆是一位老兵,2023年退休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老家唐家村。多年的军旅生涯和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智慧。他深知,家乡的山水养育了他,如今他有能力了,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萌生了在家乡创办酒庄、传承酿酒技艺的想法。
说干就干,唐荣庆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毗邻农宴河边的丘陵山沟流转了一方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之所以选择金丝楠作为酒庄的名字,不仅因为金丝楠木材质坚硬、耐腐蚀、纹理美观、色泽温润,更因为它寓意着酒庄的恒久与美好。”唐荣庆告诉记者,为了酿出乡村“好味道”,他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亲自参与酿酒过程,从选材到发酵,从蒸馏到吊酒,每一步都严格把关。他深知,只有品质上乘的酒,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传统酿酒是民间工艺,也是酒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现代化酿酒技术的兴起,传统酿酒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唐荣庆决定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此,他专门请来传统酿酒的老师傅指导,通过悉心学习和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传统酿酒的精髓。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标准化元素,使得酿造出的酒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唐荣庆终于酿造出了味道醇厚、甘甜爽口的原浆白酒。这款酒不仅保持了52度的适宜度数,更在口感上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每年,经镇江市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不定期检测,他的酒都能达到国家标准,这让唐荣庆倍感自豪。如今,金丝楠酒庄每年酿造的白酒及陈酒、黄酒、封缸酒共计3万多斤。
在唐荣庆看来,酿酒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责任。他深知,优质的酒品必须源自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工艺。因此,他始终坚持精选优质稻米作为酿酒的原料,从源头上保障酒品的质量。
一旁参与酿酒的村民告诉记者:“酿酒用的优质稻米比黄米、碎米每斤要高出2~3元,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压缩了,但他坚持这么做。在发酵、蒸馏等各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传统酿酒工艺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唐荣庆对于添加剂的使用始终持拒绝的态度,而是坚持用纯粮酿造好酒,让消费者品尝到真正的原生态酒。
为了酿造出传统好酒,唐荣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他既是师傅,又是员工,参与酿酒的每一个环节。每当到了吊酒和翻缸酒糟的时候,他常常是三更睡五更起,坚守在第一线,亲自督查和操作。如今,酒庄已经存放了10多万斤的酒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每年还有来自丹阳市区及镇江等地的客人上门购酒,年销售量达五六千斤。每斤酒的价格平均能卖到20元左右,这在当地已经算是非常可观的销售成绩。
如今的金丝楠酒庄,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品酒品鉴、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酒庄。每当人们走进金丝楠酒庄的制酒车间,一股醇厚浓郁的酒香味扑鼻而来,仿佛能瞬间唤醒人的味蕾。20多个用于酿酒发酵的大缸整齐排列,见证了唐荣庆从传统酿酒“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转变。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原则和底线,用匠心独运的精神酿造出更多优质的好酒。”唐荣庆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有担当,就一定能够酿造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和放心的酒品。同时,他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共同为传统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