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了25年春卷皮的刘凤芝:
一手冰冷一手火热,努力生活的样子很美
图为刘凤芝在摊春卷皮。 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春卷,对于丹阳人来说,是过年期间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包好之后放进油锅一炸,这一个春节都有着“嘎嘣脆”的快乐。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年前早早地就开始准备了。
在千家乐市场北侧一入口的楼梯口,就有这么一家开了25年的“摊春卷皮”小摊,随着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来买春卷皮的人络绎不绝。
昨日上午九点,阳光灿烂,天气不算太冷。一只还剩半桶面团的桶,一个煎饼炉子,一台电子秤,一张摊着干净纱布的桌子,就是刘凤芝的简易小摊,在市场一个背阴的角落里。虽然有一些遮挡,但是在透着风的楼梯口站久了还是有些冷,而57岁的刘凤芝已经在这里摊了5个小时的春卷皮。
刘凤芝,来自山东,1990年和丈夫来到丹阳,一直以摆摊为生,炒过瓜子,卖过甘蔗和菜,而说起摊春卷皮,刘凤芝的脸上瞬间浮现起一丝悲伤。“丈夫去世后,我不想一个人从事和他生前一起做过的事情,但也不能一直闲着,就想起之前卖甘蔗的时候,旁边一个摊就是摊春卷皮的,2000年,我就开始自己琢磨摊春卷皮,熟能生巧,没想到一做就做了25个年头。”
25年来,每到腊月二十左右,刘凤芝都会比平常更加忙碌,准备的面粉也会多一些, “春卷皮就是个年节生意,就忙这一阵。”
最近,每天早上五点多,刘凤芝就会出摊,开始摊春卷皮,“要提前备上一些,供给早上来买的顾客。”也有很多老顾客,会提前向她订货。
右手在面桶里绕上两圈,卷起一团面团,顺势在煎饼炉子上抹一圈,左手徒手一揭,伴随着淡淡的面粉香,一张春卷皮就火热出炉了。
“想做好还是不容易的。”从配料、和面,到摊春卷皮,在刘凤芝看来都不简单,“面和水的配比,手上的劲道,摊饼的时间,都是需要琢磨的。”
右手的面团冰冷、左手的春卷皮火热,现在至少要忙到下午才能收摊,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刘凤芝一天要重复许多遍。
而且她一坐就是一天,“趁着年节,挣点辛苦钱,累就累点。”
今年,刘凤芝准备了20袋面粉,每袋50斤,“按照往年的情况,真正的忙碌要到腊月廿六才开始。除夕前的三天,估计得忙到晚上,不过我都准备好了。”
“她家的春卷皮摊得很好。”一位老顾客在一旁,一个劲地夸刘凤芝,“有些春卷皮是机器做的,炸的时候很容易散开,或者破掉,她家的又薄又有韧劲,炸出来很是香脆。”
听到老顾客的夸赞,正忙着的刘凤芝,也笑了起来。
“明天提前帮我准备5斤春卷皮,我一大早来拿。”在机场路开了一家土灶馆的老板来千家乐市场买菜,提前到刘凤芝这里来预订春卷皮。这位老板说,自己的饭店开了多少年,就在这里买了多少年春卷皮,“春节前还要来预订一些,毕竟春节我们丹阳人请吃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春卷了。”
刘凤芝说,她家的春卷皮,价格是10元/斤,最多的一天可以用掉50多斤面粉,“不会涨价的,一直是这个价钱。”
自丈夫去世后,刘凤芝一个人支起小摊撑起了家,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如今,孩子们都已工作,成家立业,而一家人也经过努力,在丹阳买了房,成了真正的新丹阳人,“我现在已经有了孙子、外孙女,等房贷还完,我就能轻松一些,好好享受生活。”
对于新年愿望,刘凤芝笑着对记者说:“身体一定要健康,再有就是多挣点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