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爷爷”勾勒甜蜜年味

核心提示: 过年,是孩子们可以名正言顺吃糖的时候。路过糖画摊的小孩,大多会怔怔地望着展示架上琳琅的各式糖画成品,晶莹的琥珀色,惟妙惟肖,没有几个挪得动步子。

6

图为李记军在给孩子们做糖画。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过年,是孩子们可以名正言顺吃糖的时候。路过糖画摊的小孩,大多会怔怔地望着展示架上琳琅的各式糖画成品,晶莹的琥珀色,惟妙惟肖,没有几个挪得动步子。

春节将至,每年这个时候,糖画艺人李记军总会受到一些小学和幼儿园的邀请,进校园为孩子们展示糖画技艺。受邀的传统手艺人不少,各种技艺更是独特精湛,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总是李记军和他的糖画摊。

“爷爷,我要蝴蝶!”“爷爷,我喜欢恐龙!”糖画摊前,孩子们围着、喊着。“好好好”,老人一声声地应着,制作也随之开始。掌心大小的薄块麦芽糖被放入小锅,瓦斯炉打上火,固态的糖稍时便融化开来。老人操持一把短勺,不时舀起渐渐化为液态的糖,悬停在小锅上方,当手按逆时针方向缓缓转动,勺内的糖如线条般落回锅中,没有一处断绝,这时的麦芽糖达到了老人心中的理想状态。“熬糖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熬过了味道就不好。”老人说,他通过观察糖汁状态分辨火候,但更多的自信无疑来自经验。

老人舀起一勺糖,平移至锅旁的铝板,在向孩子最后确认一遍想要的形象后便开始了画糖。同样是手转糖落,这一次,老人手不停歇,勺在铝板上空运转如挥毫,糖汁落尽,糖画告成。

孩子们鸦雀无声,专注地看那一勺麦芽糖在艺人手中一蹴而就,快速成了让他们惊喜的模样。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老人已经将小竹签与糖画相连,冷却一会儿,糖画便递到了孩子手中。孩子接过,爱不释手,始终不忍下嘴。

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背后是数十年的功夫。今年六十多岁的李记军三十年前向岳父学糖画,“那个年代,掌握一门手艺,就有了养家糊口的能耐。”技艺传承的过程中,有时也没有那么多的口耳相传,更多的时候,岳父在做,李记军在看。手艺的门道,更讲究心领神会。

糖画手艺,糖是材料,画是基础。李记军并没有绘画的底子,在最初的日子里,李记军白天跟着岳父走街串巷,晚上还得勤勉作画打基础。“过去的糖画主要是以十二生肖为主题,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就比较复杂了,这一阶段的学习确实费了不少工夫。”时过境迁,糖画还是原汁原味,但形象比以往愈发丰富了,“这些年,我也会去看一些孩子喜欢的形象,结合自己的想法,把它做成糖画。”

一旦以糖画谋生,也意味着舍弃了与家人的过年团聚。“对糖画艺人来说,春节期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李记军记得,起初,他使用的是那种扎草而成的糖靶子,上头插上糖画成品。一手扛靶子,一肩挑担子,李记军在年节下走过一个又一个镇村、一条又一条街巷。有趣的是,只要李记军喊上一句:“卖糖画咯,好吃又好看的糖画!”孩子们便从四处赶来,围着李记军欢呼雀跃。对李记军来说,这份欢愉气氛多少填补了一些因生计无法陪伴家人的心底落寞。

“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孩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糖,又恰逢收了一点压岁钱,怎能不买上一个糖画呢。”让人意外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变迁,糖画依然是孩子们的心头好,“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各种零食糖果也多,但糖画依然受欢迎。毕竟,现场制作的糖画多了一份趣味。孩子们大多好奇,总想尝尝这画出来的漂亮糖究竟是什么味道。”

做糖画三十余年,李记军从不觉得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相反,能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将欢乐和甜蜜带给孩子们,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不仅如此,不同于其他的传统技艺,李记军对于糖画的传承并不担心,“我相信,不管再过多少年,糖画都不会过时。”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