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政策 优项目 育人才 兴产业
我市“四笔”绘就农业电商发展长卷
图为我市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及带货直播间场景。记者 邹亚俊 摄
本报讯 (记者 邹亚俊) 为促进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农业电商发展水平,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采取“暖政策、优项目、育人才、兴产业”的方式,积极描绘农业电商发展长卷。
执“政策暖企”之笔,擘画“品牌建设”产业蓝图。我市结合省级财政资金,制定了系列奖励政策,设立了促进农业电商发展项目,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拓展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带动我市农产品销售。2020年至2024年连续5年出台电商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金273.5万元,让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到电商奖补中来。2024年,新增送审企业5家,累计奖补企业15家,发放奖补资金79万元。持续稳定的电商奖补政策,大大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培育了诸多本土优秀线上知名品牌,例如“豆馆长”的盐水鹅、“上一道”的面粉、“金丹阳”的黄酒等,其中“豆馆长”盐水鹅入选“与辉同行”江苏行专场直播间,让更多人了解并信赖丹阳农产品,进一步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执“培训兴农”之笔,勾画“职业农民”育才图景。结合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信息科牵头,通过邀请讲师或与培训机构合作,每年组织开展二期以上电商理论及实操培训,涵盖中小农业经营主体、种田大户、创业青年、返乡大学生等群体,自2014年起,累计培训20000余人次。培训后,农户们不仅会开设自己的直播账号,并对如何选品、如何营销自己的产品、如何成功引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多期培训成功壮大本土电商队伍,培育了美丽岛、雪山、福瑞和、南翔等典型农业电商经营主体,其中南翔获得市级直播大赛二等奖,为促进我市农产品线上销售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执“基地固元”之笔,描摹“产业兴旺”发展远景。2024年我市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由政府引导,优秀农业电商企业承建运营。孵化基地面积超30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齐全,一方面通过孵化主播、电商团队,展示展销本地特色农产品等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电商发展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壮大全市农产品电商行业力量,共同攻克“资源要素整合效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从业人员能力不足”三大短板,构建以“资源共享、信息流通、技术引领”为核心的新型电商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已与7家农业经营主体签订孵化协议,10余家农业企业入驻展厅,为农业企业直播带货百余场,2024年12月,仅为小丫农场直播带货销售新大米就达30余万元。
执“项目赋能”之笔,精描“多级协同”合作画卷。我市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建成12个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及5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不断完善村镇级电商软硬件设施,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此外,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益农信息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截至2024年,在原“四项服务”的基础上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打造了5个益农信息社示范点,进一步丰富益农信息社服务内容,提升站点服务能力。项目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利用直播带货和积分小程序,开展线上销售。司徒杏虎村水蜜桃、后亭菌菇产业,搭乘电商和物流东风,真正实现了“才下枝头,就到舌尖”的极致体验;延陵九里村门票、长春特田建设,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实现了从“指尖”到“眼前”的飞跃,持续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兴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