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项目、特色、载体“组合拳”
高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图为高新区企业慧创医疗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应用场景展示。记者 杨晨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高新区作为孵化科技创新的“摇篮”,是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辐射基地,肩负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将狠抓三个关键,即项目、特色、载体,为丹阳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高新区力量。”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荆东根说。
夯实产业基础,加大项目招引
产业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把“一号战略”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精准发力招商,锁定目标攀高引强。去年以来,高新区持续深化招商体制改革,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组建6个由党政领导领队的招商小队,全年聚集“2+1”主导产业累计开展招商210余次,洽谈150余个项目,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个。下一步,高新区将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紧跟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速推进新质生产力产业招商。另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投身会战热潮。2024年,高新区共排定市级重点项目20个,其中镇江市级重点6个,年度固定资产总投资11.9亿元。其中,总投资1.35亿元的泰科微基站天线项目、总投资0.5亿元的斯丹德检验检测等项目厂房正在主体建设中;总投资1.34亿元的昱昊燃机部件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丹凤集成化风能设备制造项目、总投资0.8亿元的山东特检检验检测、总投资1.05亿元的恒尚动力内燃机部件以及总投资0.6亿元的联创汽车气囊活塞等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正在基础施工中;琦瑞科技投资1.02亿元的项目厂房已封顶,正在内部装修;总投资2.5亿元的铭蓝燃机、总投资0.5亿元的森克创能锌镍电池等项目已租赁厂房,正试生产中;总投资1.1亿元的骐骥空天无人机项目厂房已租赁,正在装修。
2025年,高新区将瞄准项目量少、质态低的短板,更加把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进一步完善包办制工作,发力东拓、东吴、裕诚三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加快将项目建设转化为经济增速、财税增长的源源动力,确保首季“开门红”;同时着眼长远加快“智改数转”,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力度,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布局未来产业,把握发展先机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始终立足“高新”定位,锚定主责主业,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布局脑健康、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2025年,高新区将继续挖掘“脑科”潜力。以慧创医疗为核心,结合多方力量,倾力支持长三角脑科学医疗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脑科学、脑健康产业上下游加大布局力度,实现脑机接口光、电、核三大技术覆盖,打造出在长三角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加速形成“低空”优势。紧抓低空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托北航骐骥空天等科技公司的前沿技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强链补链延链等措施,全面推动更多低空经济企业在高新区布局落户,力求在低空交通、无人机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持续拓展“视觉”深度。利用工大金凯的超精密纳米级镜片加工技术,依托丹阳眼镜制造业深厚的产业基础,推动VR眼镜产品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引导盈华、丹耀光学等企业加强在VR内容创作、软件平台开发、交互技术优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构建从硬件制造到内容生态的全方位VR产业体系,让“虚拟”的视觉成果照进“现实”。
厚植产业载体,强化托举力量
产业载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去年以来,在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高新区自加压力做好“自选动作”,将“低效、闲置土地盘活”纳入年度十大重难点工作,对在手地块逐一梳理过堂,分别制定盘活方案完成了“全年盘活闲置低效土地不少于500亩、盘活闲置厂房5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其中,恒宝、联创、恒尚、丹京华尔等企业利用自有存量用地,分别新上产业类项目,盘活近177亩土地;丹凤集成化利用现有173亩土地,一期投资新建3.6万平方米厂房,用于招引塞拉弗新能源、上海戎川等项目。
2025年,高新区将更加全面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继续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推动土地空间集中连片盘活,建立集约高效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一方面,促进闲置资源再盘活。探索低效用地退出机制,针对摸排出的53个地块的闲置存量土地项目进行梳理,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制定盘活利用方案,扭转“项目等地”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推动孵化链条再完善。以中润、丹粤等新的加速器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同时,深化与力合产业园合作模式,调整力合产业园载体经营模式,积极与力合创投共同组建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合作研究、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全力为承接优质项目打造良好环境,实现“筑巢引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