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集市角落的篾匠老吴

核心提示: 春节的脚步近了,城乡接合部的乡镇集市一场接一场地办了起来。打折卖衣服的,挂气球打枪的,还有各种冒着热气现场做小食的,各个摊位上电子喇叭传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流从白天穿梭到夜晚。

061097a54917c9e94f8c31a2d2af5156

图为吴生坤在集市角落摆摊售卖篾制品。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春节的脚步近了,城乡接合部的乡镇集市一场接一场地办了起来。打折卖衣服的,挂气球打枪的,还有各种冒着热气现场做小食的,各个摊位上电子喇叭传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流从白天穿梭到夜晚。与这热闹场景有些格格不入的,是集市一隅的篾匠老吴,同样是摆地摊,他却不声不响,始终埋头于手中的一摞篾条中。

老吴名叫吴生坤,七十出头的年纪。十多岁时跟着堂哥学做篾匠活,感兴趣,但因收入低微,并没有选择以此谋生。这几十年里,老吴一直以木匠活谋生,直到前些年腰病缠身,干不了木匠活,这才全身心投入制作篾器中,“这几十年,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在家做一些篾器拿到集市上卖,赚点小钱。过去是为生计,现在只是因为想做。”

这些年,老吴去过不少乡镇,哪儿有集市就上哪儿摆摊售卖。这两天,听说开发区大泊集镇附近办集市,老吴便骑着电动车,从六七公里外的荆林村老家赶来摆摊。车尾绑上两根竹竿挂竹篮,脚踏板腾空放盆筛,几十件大大小小的篾制品便跟着老吴来到了集市上。

老吴舍不得花钱租摊位,总是在集市角落找空地摆摊,别人不让摆,他也不争,收拾一下再换片空地。集市的第一天,虽然待在角落,但老吴的生意不错,可第二天,生意就差了一大截。走到摊前的顾客,不是在忆往昔,就是在询价后嫌价高。老吴心中并无波澜,“来买篾制品的很少有年轻人,大多是农村老人。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惯了,同样是农村人,我能理解。”

理解归理解,但老吴很少愿意讲价。地摊上七八个竹篮子依次排开,有的二三十元就能买走,有的一百多元还不还价。老吴定价的依据简单,一是用料,二是用时。生怕有人说他仗着手艺凋零而坐地起价,老吴只能一遍遍地向询价者解释定价原因,并推荐价格适中的同类产品,即便一阵“导购”之后对方还是摇头离开。农村人的质朴买卖,卖贵了心不踏实,卖便宜了心有不甘。

“你看这篾条,手一摸就知道正反面,做成篾器后,光滑的一面朝外,稍显粗糙的一面朝内。”老吴说着,一摞篾条在手中快速地被分成两份。接着,两根一抽,篾条如齿轮般彼此相扣,十多分钟后,一只竹篮的底部就完成了。老吴手法了得,一张篾筛上,各种文字、图案,信手拈来。只见他举起一只篾制盆,让围观众人细看其中纹路,当听到猜中者恍然大悟的感叹声时,老吴满意地将其放回原处。

也许是干了一辈子粗活,也许是近来身体状况欠佳,老吴比同龄人显得老了一些。黄色皮肤衬托出了一双白皙的大手。这白不是肤色变化,而是干燥和竹屑的原因。摊开双手,新老划痕明显一堆。老吴不觉得这是辛苦的痕迹,“手里没有一千个疤,怎么能成手艺人呢。”说这话时,老吴的脸上透着自信。

不过,这份自信在老吴的脸上很快散去。“分田到户那时候,篾器的生意可好了。时代变迁,现在即便是在农村,手工篾器也越来越少了。我想,这手艺终究是要被淘汰的。”老吴自知传承无望,只是在集市的角落默默地编制着属于他的人生。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