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频现“缩水”,何处“说理”?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吴女士反映,称她此前团购的券都出现了问题,“我还团购了一张‘598元两件鞋服’的代金券(500以下的产品任意两件),但到了店里,店员表示只能选卫衣,棉服和外套不能使用。

本报讯 (记者 马骏)“我之前在抖音平台上团购了新民路一家服装店‘490元抵1000元’的代金券,有效期至2025年1月26日(周一至周日都可以用,免预约),但是2024年12月29日我去该店消费时,店员却表示该活动已下架,团购券不能使用。”近日,市民吴女士反映,称她此前团购的券都出现了问题,“我还团购了一张‘598元两件鞋服’的代金券(500以下的产品任意两件),但到了店里,店员表示只能选卫衣,棉服和外套不能使用。”不是“作废”就是“缩水”,线上和线下的解释并不相同,这让吴女士十分不满。

同样遇到预付卡“缩水”的还有市民王先生。王先生称,此前他的朋友送了他一张阳澄湖大闸蟹的兑换卡。近日,当他拿着这张螃蟹兑换卡来到店里兑换时,却被“马虎对待”了。“卡上标注的很清楚,可以兑换3.5两的母蟹和4.5两的公蟹各5只,但店主说现在没有公蟹了,只能兑换10只母蟹,而且个头也要小一些,每只只有2.5两。”更让王先生气愤的是,规格上差了不少,但商家却既不补上应有的重量,也不退差价。

面对类似的预付卡“缩水”问题,不管是吴女士还是王先生,都有些“投诉无门”的感觉。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零售商与短视频平台相结合,直播行业的快速兴起,“直播价”“优惠券”等预付式消费卡(券)成了不少市民竞相购买的“大便宜”,然而,在线下兑换时,“过期”“缩水”“变说法”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每到这时,消费者往往都有些哑巴吃黄连。

有消费者不解,真金白银买来的福利卡、礼品卡、体验卡等预付卡,是否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难道“最终解释权”在商家吗?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预付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先把相关费用交给商家,商家可能是以预付卡的形式出示一个凭证,也有可能就是给一个虚拟的账号,或者说只留了一个手机号,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证明消费者已经预付了相应资金在那里,还有相应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没有去履行。

不过,目前对预付卡的监管规定法律层级较低,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比如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包括《民法典》当中可能都会有一些预付费消费的相关法律规定,但这些规定比较分散,也不是很具体系统,尤其是没有针对预付费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导致消费者如果遇到了问题,仍然很难维权。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