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点燃“两企三新”红色引擎

核心提示: 近年来,开发区按照“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组织覆盖、服务保障、典型引领,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宣 摄

本报讯(通讯员 开宣 贺福红 汤梦成 朱晓玲)近年来,开发区按照“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组织覆盖、服务保障、典型引领,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聚焦组织覆盖提质,积蓄红色内能。开发区党工委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围绕视光学、五金工具、木业、汽车零部件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新兴服务业领域,建立党建数据库。成立企业党委5个、独立建制党支部67个、联合党支部51个,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渗透到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建立“开发区党工委-企业党组织-攻坚党小组-党员先锋岗”四级组织链条,在企业设立党员联络点89个、党员示范岗462个、党员责任区243个,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健全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 “双培养”机制,近三年发展企业党员83名,积极培育各类生产尖兵、业务技术能手。其中,国家级人才申报38名,省双创人才申报10名,金山英才申报8名,丹凤朝阳申报29名。

聚焦服务保障提标,增强发展动能。面向生产经营需要,开发区依托专业化服务团队、精准化服务内容和综合化服务阵地,促进党建资源联通,创造优质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党建惠企活动。党工委领导牵头联系170余家规模企业,每季度深入联系企业调研1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同时,组建“帮代办”服务党员先锋队,遴选服务企业红色专员37名,每名红色专员联系服务6至8家企业,努力当好“店小二”“大管家”,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步路”。完善党建服务指导体系。向重点行业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76名,规范企业及“三新”领域党组织阵地建设,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强党建综合服务阵地。统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眼镜城红色商圈等阵地,整合工会驿站、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各级各类阵地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打造休息驿站,配备饮水机、微波炉、桌凳、雨伞、报刊、医药包等设施与物资,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宣传、学习教育、工作生活便利等服务,让党组织的关怀精准触达。

聚焦典型引领提优,释放组织效能。坚持“一链条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聚焦重点行业和代表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树立大亚集团、恒神股份、眼镜城商圈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推广”的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激发党建活力,放大“虹吸效应”。例如,大亚集团党委积极推广党员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做法,推动党组织进车间、党员作用在一线,涌现出陈秀兰、马龙等党员省级“行业工匠”,由党员带领团队承担的重点研发项目,累计为企业争创效益1.62亿元。眼镜城党委以商圈为“桥”,积极开展“一带三”共创诚信经营特色活动、系列科普和公益帮扶活动等,不断擦亮诚信党建品牌,创成江苏省诚信示范街区、创建江苏省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并获评丹阳唯一的镇江市五星标杆党支部。此外,眼镜城党委强化正向激励,近三年推荐党员骨干参评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01人次。

下一步,开发区将大力探索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新路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真正实现“两企三新”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党建工作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企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赢”,积极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