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作为市招商中心主任,也是一名经济界别的政协委员,一路走来,郝璐已从事经济条线工作十七载,不仅见证了我市的经济发展,还参与、见证和推动了我市招商体制机制改革。这些年来,她最大的感触是我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项目招引方式方法中寻求突破,而她个人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不断更新招商引资理念和信息获取方式,与丹阳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2021年,结合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郝璐受命组建市招商中心,从无到有搭建起市招商中心的基本框架。2022年底,市招商中心开始实体化运行,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实行全员招商。两年来,郝璐带领招商专员们紧盯“获取项目信息源”主业主责,建立健全了项目信息日报和流转机制,完善了项目信息闭环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市招商中心向各镇区流转项目332个,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102.08亿元。在市招商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取的项目质态越来越优,与我市“4+3+1”主导产业发展越来越契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集聚发展。
近两年,郝璐的提案建议大都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等展开,尤其关注眼镜产业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我认为擦亮以眼镜产业为首的‘金字招牌’,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展示丹阳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郝璐表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乎整体经济发展,是提升我市影响力和经济综合效益的良好途径。
针对当前及下阶段工作,郝璐表示,将继续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依托,在招商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与方法,围绕“4+3+1”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渠道,瞄准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丹阳。同时,通过政协提案、民主监督等方式,持续为招商项目的后续发展助力,持续为我市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