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明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本报讯 (记者 茅猛科 符云莹)明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12月28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明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聚焦重点改革事项落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重点抓好“四项改革”。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平台公司深度参与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布局、新模式应用,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切实提升市场经营、产业运营和自我造血能力;抓好营商环境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开展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中介机构专项治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营造平稳健康、公平有序发展环境;抓好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主体园区要紧扣“主阵地”定位,四大辐射园区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开展成方连片成熟地整理,系统提升园区承载赋能水平;抓好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改革,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以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全力导入国央企优质资源,实现资产经营性收益可覆盖、片区投入产出可平衡。

聚焦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三个赋能”。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聚焦新赛道、新要素、新动能,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重点聚焦做大做强脑健康产业,加快布局创新研发、装备制造、临床应用等关联产业,把脑健康产业做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支撑;要素赋能企业壮大,强化人才支撑、数据支撑、综合支撑,支持鱼跃、天工、沃得、明月等“链主”企业及冈田智能、超力电器等“头马”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完善高企培育计划;载体赋能成果转化,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加快全国优质创新资源与“4+3+1”产业深度融合,以高新区创新园、开发区创业园为主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体系。

聚焦攻坚突破重大项目,着力提升项目招引综合质效,重点抓好“四个提升”。提升招商引资热度,深化招商体制改革,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提升项目建设速度,用好“四端六联”、容缺审批等机制,清单化提供“全周期”帮办服务,推动全面开工、加快建设、尽早投产;提升达产达效力度,聚焦项目开工、结构封顶、设备安装、运行投产、亩均达效等关键节点,持续开展质态评估,进一步提升项目履约率、投产率、达效率;提升对外开放深度,完善“跨境电商+产业带”机制,积极探索“园区”出海、“抱团”出海发展模式,引导海外丹阳企业返程投资,带动上下游外资企业落户丹阳,助力外资稳中提质。

聚焦统筹推动融合增效,把重点片区融合联动当作长远发展的强劲增长极,重点突出“三个融合”。突出产城融合,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眼镜城片区、西门大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载体;突出建管融合,开工建设丹金高速,稳步推进G233丹阳段和县道大中修,港工贸一体化推进丹阳港建设,创新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房解危路径,开展路域及城市重要节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物业服务质效,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宜居环境;突出文旅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推进水晶山环山步道、凤凰湖公园、马塘桥体育公园等串点成线,整合九里景区、庄湖湿地、大吴塘水库等优质资源,加快补齐文旅产业发展短板。

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做好产业振兴文章,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做好乡村建设文章,统筹推进大钱、九里、建山等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样板,加快行政村“小菜园”全覆盖;做好富民强村文章,深化“六个一”挂钩帮扶,加快富民强村物业项目招商运营,提升农村“三资”管理和盘活质效,拓展村企联建、农文旅融合等增收路径。

聚焦系统提升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为引领,切实抓好“三个强化”。强化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进雨污一体、厂网一体、建管一体,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抓好大运河沿线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及沿线景观步道建设;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不折不扣完成央督、省督反馈问题等“六张清单”整改,深化工业废气、扬尘、垃圾焚烧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固危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

聚焦持续巩固发展底板,把安全稳定当作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基石,全力守住“三个底线”。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持续巩固省安全生产专项巡查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持续推广智慧消防、智慧用电、智慧用气等技防手段;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持续擦亮“丹优助”社会救助品牌,强化源头化解,深化“精网微格”工程落地,推动“红格共治”实质运行;守住风险防范底线,健全完善“大舆情”机制,深化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建设,高效防范化解涉企、涉房、涉众、涉金融及食品药品安全等各领域风险,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聚焦提质扩能民生事业,着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重点推动“三个促进”。促进教育品质优化提升,持续推进教育布局优化,完成省丹中、吕叔湘中学迁建等重点项目,强化名教师、名校长引进培育;促进医疗服务扩面提质,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化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合作,加强名专家引进、名专科建设;促进养老事业赋能提效,改造提升城市社区助餐点和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推进基层卫生院、养老院向医养结合转型,有序实施殡葬服务领域改革。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