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换新颜 城市发展启新篇

核心提示: 一座座公园美景如画,一个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一座座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圈逐渐成熟,一家家特色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满足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如今,行走在曲阿大地,目及之处皆是秀色,耳畔萦绕皆是欢歌。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张晶晶

一座座公园美景如画,一个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一座座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圈逐渐成熟,一家家特色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满足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如今,行走在曲阿大地,目及之处皆是秀色,耳畔萦绕皆是欢歌。

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2.7平方公里,扩大到了如今的46平方公里。丹阳的城建史在不断刷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实现大突破,一幅记载着城市建设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气势如虹。

在发展中感受城市蝶变

民生工程是城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后,丹阳拆除城墙,填塞废河,改道京杭运河(城区段),辟建新街道,改造、拓宽旧街巷,并充分利用城根地和护城河外荒滩、土丘以及校场地等进行城市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城内已形成以新民路、城河路相交处的贤桥广场为中心,东起老九曲河、西至杨家庄、南起气象站、北至观音山的格局,域境向东延伸1.8公里,向北扩展1公里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区区域开发步子加快,采取“先拉开框架、后丰富内涵”的原则,向北跨越京杭运河建成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区,向南跨越南门分洪道,向西跨越西环路、向西北延伸至练湖农场,以大手笔、大动作、大规模进行区域开发。

2008年,丹阳城区已由老城区云阳、新城区开发区和练湖农场三大板块组成,以京杭运河丹阳城区段分界,东为新城区,西为老城区、练湖农场,由横跨京杭运河的人民大桥、云阳大桥、北二环大桥、邓家桥连为一体。城区总面积达154.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1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5.5倍,比1949年扩大8.15倍。

华地八佰伴、吾悦广场、金鹰天地等纷纷入驻丹阳,聚合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城市综合体及大型超市的兴起,在为城市聚集人气的同时,也迅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商圈,与经济社会相匹配、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我们希望能把城市、商业、生活和人紧密相连在一起,形成共生的生态关系,这是新商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理念。”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如今人们希望商业体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让人停留下来的场所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们不断见证丹阳商业繁荣的蓬勃力量,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如今,老字号与新品牌、老传统与新潮流、老模式与新技术在各大商圈同兴共荣、多方加持下,丹阳的商业升级跑出加速度,“购物在丹阳”的品牌愈发响亮,丹阳这座城正变得更美、更新、更加年轻。

在升级中感受生活便捷

2012年以来,我市以旧城改造为突破口,规划好政务区、商务区、产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布局,驰而不息地推进城市改造重点项目,走连片开发、整体建设之路,完善各项功能配套,实现了城市的渐进更新。

在启动片区改造项目上,推进建设了姜家园片区、城河北路西侧片区、万善公园片区、金鸡饭店片区、丹棉片区等一批改造项目,完成了万余户房屋征收搬迁工作。2013年~2015年,我市在城市建成区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13片城郊结合部、55个城中村、7片棚户区、42个老旧小区、745处户外广告进行了环境整治。

2015年~2020年,我市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了26个城中村、15个老旧小区和20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治理……一系列环境大整治,让城市“换颜提气”。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这些年,丹阳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城市载体功能,让城市更美、群众获得感更强。其中,我市积极抓住南师大中北学院外迁办学的机遇,于2017年9月正式揭牌启用南师大中北学院丹阳校区,让丹阳人拥有了一所本土大学。为了更加精准地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中北学院于2019年申报眼视光学专业,这是该校第一个校地融合的对口专业。2019年,中北学院与我市三家企业签订共建行业学院的合作协议,并与丹阳眼镜制造名企万新光学集团共建万新科技学院。

2017年,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大楼交付使用;2020年,市人民医院新综合大楼交付使用,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我市又实施了4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其中丹阳市血站迁建、新西门桥拆除重建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吕叔湘中学迁建工程目前已完成83%工作量;西门大街改造正在按计划推进。同时我市还有序推进“村村通”工程,目前天然气管网累计达1375公里,天然气居民用户累计达19.8万户。

家门口的变化,让居民幸福升级。

在“公园+”中感受城市美好

公园里承载着无数老百姓的幸福回忆。大多数城市,都是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拥有第一座开放的公园,它们很多都有着相同的名字——人民公园。

我市的人民公园前身为建于1964年的丹阳县城镇苗圃,1977年被正式命名为“丹阳人民公园”。随着市民健身意识和对环境要求的提升,人民公园的规模、布局和功能明显滞后。为满足市民休闲文化生活的需求,2014年,我市结合西城片区改造对人民公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重点调整公园内部功能分区,设置篮球场、儿童游乐场、健身广场、香樟林、滨河游步道、钟亭区六大区域;保留公园内原有大树和部分灌木,增植各类地被植物;利用原有的古铜钟、古城墙、碑文石刻等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对公园周边河道进行改造,局部设置亲水休闲步道,形成开放式的滨水休闲公园。

2014年,万善公园改扩建、人民公园改造主体工程完工,免费向市民开放;2015年,丹凤公园建成启用;2016年,凤凰山遗址公园建成……

2019年,我市推动建设“口袋公园”,将道路边角地、小区周边空闲地、裸露闲置地等零星空地进行改造绿化,打造集休闲、健身、赏景等功能为一体的“口袋公园”,以“口袋公园”延伸市民“幸福半径”。家门口、街角处,一个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冒出,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美丽空间,让群众推门见绿、移步入园。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22个“口袋公园”。景色秀美的小公园给市民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人民受益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多年来,丹阳一直走在“补植护绿”的路上,为城市添彩增色。据资料显示,1985年,我市城区被绿化的河道11条、3531米,河段6段、1494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1990年以后,随着南环路、西环路、南门公路桥的新建和麻巷门桥至尹公桥东河沿的贯通,以及苏南运河城区段整治工程的竣工,陆续新建或拓建了5条滨河风光带,绿化面积达4.6万平方米;2000年后,在城区新建改建了东门外城河、南门外香草河和南门分洪道3条高品位、高质量的滨河风光带;2008年,城区建有麻巷门、香草河等8条滨河风光带,总面积15万多平方米。2020年,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3平方米……为城市“点绿”行动,丹阳从未按下过“暂停键”。

向美而生,一城繁华。放眼看丹阳,一块块绿意盎然的街头绿地,展示出清新靓丽的优美环境;一个个迅速崛起的商贸市场,彰显着经济快速腾飞的生动景象……如今,丹阳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一大批城建项目、民生工程从图纸上、规划里跃入现实,那张秀丽的宏伟蓝图已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