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邵臻)最近,未成年人玩手机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多发。日前,警方公布数起典型案例,提醒广大家长,一些未成年人喜欢使用手机玩游戏、刷视频、网购等,且防骗意识薄弱,常常被违法犯罪分子盯上,家长一定要增强孩子的防骗意识,避免孩子沉迷网络。
网购遭遇诈骗
日前,住在我市的笑笑小朋友通过网购平台给好朋友挑选礼物,在留言区询问她看中的一款毛绒娃娃是否有货后,一个网名为“七月”的人添加了笑笑的微信好友。“七月”告诉笑笑,毛绒娃娃要75元一个,笑笑同意购买,并扫描“七月”发来的收款码付了款。谁知过了一会儿,“七月”称,笑笑的订单“被冻结”,需缴审核费、实名认证费共计160元才能解冻,并告诉笑笑,解冻后160元会原路返还。
为了顺利买到娃娃,笑笑又转账160元。然而,“七月”又以“扫码支付失误导致微信账号冻结”“解冻失败”等种种理由哄骗笑笑多次转账,其间还怂恿笑笑去找朋友借钱。截至当天下午,笑笑母亲回家后,发现微信零钱余额异常,笑笑共计被骗3500余元。
免费领周边诈骗
12岁的小张看到一则短视频里写着“关注视频号、加QQ群,可以免费领取明星周边”。小张很心动,随即加入QQ群。很快,群成员热烈交流明星周边的事,还有人说“真的领到了,谢谢群主”。小张询问群管理员如何免费领周边,此时,管理员在群里说:“有人涉嫌诈骗混进了群里,现在群已经被‘网络警察’监控。”随后,管理员还在群里发了几张警察的照片,要求群成员凭进群截图联系管理员,证明自己不是诈骗犯。
看着这些消息,小张顿时慌了,害怕自己被当成骗子,赶紧找管理员说自己是刚进群的。管理员对他说:“不仅要证明自己不是骗子,还要证明家里其他人也不是骗子。”随即,管理员让小张把家里人的钱转进“警方提供的账户”进行验证。小张根据管理员的指令,把外婆的银行账户、转账验证码发给了对方,先后被诈骗分子转账9次,共计损失1.2万余元。
买卖游戏账号诈骗
高中生盼盼刷短视频时收到一条“私信”,对方称要高价购买其在某游戏的账号,让其添加QQ号进行交易。互加好友后,买家随即让盼盼下载“某游”App。根据该App客服的要求,盼盼上架了自己的游戏账号。随后,客服发来交易链接,称要缴纳1200元“账号过户费”,还表示买家已垫付300元,盼盼仅需支付900元即可。
转账900元过户费后,客服以盼盼没有备注“账号过户费”为由,让盼盼缴纳1200元罚款,并称如不缴纳罚款,盼盼需赔付平台20000元。其后,客服还对盼盼发出报警、上门抓人等各种恐吓,盼盼意识到被骗,随后报警。
警方提醒广大家长,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尽量要在家长的监管之下;要培养孩子识骗防骗的能力,告诉孩子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添加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为“好友”,当遇到威胁、恐吓时,要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者公安机关求助,并强调警察不会以办案的名义要求转账。家长不要将大额资金放在微信钱包、支付宝上,并对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设置安全措施,关闭“免密支付”,保管好支付密码,并告诉孩子支付任何费用须经家长同意,由家长进行操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