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荒地种菜”,还需“疏堵结合”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来到天翔路边东侧的天颐城二级沟,看到河沟临主路一边几乎种满了菜。

888

图为天颐城二级沟边被开垦成菜地。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你现在在这里看到的是新建的马路,是整治过的河沟,这片菜地就很惹眼了,可6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是我们这些附近居民辛苦开垦了两年,才让这片荒地成了可以种植作物的菜地。”说起自己在河边空地种菜被投诉,市民李大爷觉得有些委屈,但末了还是肯定地说:“如果后续政府有规划,我肯定就不种了。”

不久前,有家住和园小区的居民向本报记者反映,称该小区西侧的天颐城二级沟边有不少人种菜,不仅产生异味,还影响环境,有碍城市美观。近日,记者来到天翔路边东侧的天颐城二级沟,看到河沟临主路一边几乎种满了菜。这些菜地被竹子、木头分隔成大大小小的方块,绵延几百米。在这大片的菜地中,记者注意到,空的肥料桶、破损的塑料薄膜、编织袋等垃圾被随意丢弃。

“河边这一片菜地原本是荒地,是我们耕耘了两年后才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市民李大爷在河边占了一块地,“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小规模地种种地还是没问题的。”李大爷表示,他和老伴养老不愁,种地更多的是一份习惯和爱好,也省了一笔买菜的支出。此外,李大爷认为,他种的菜比外头买回来的更健康绿色,他还经常将种出的新鲜蔬菜送去给子女,也给邻居们。

当李大爷得知他种菜被投诉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确实,在这里种菜对旁边小区是有点影响的。我当初就是觉得这片地荒着可惜,看到别人来种地,我也就来了。如果后续政府要在这里搞绿化,要把农田清理掉,我没有意见。”李大爷说道。

据司徒镇水利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河道两岸种植农作物,一方面会导致河堤土质变得松软,在汛期容易因洪水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种植农作物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容易流入河流中,导致水质污染。此外,还存在影响市容市貌、侵占公共空间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水利站已经对该处河道三米范围的农作物进行了清理,并在河两侧挂上宣传横幅。下一步,将加强河道边环境常态化巡查,加强宣传和整治力度。

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城市“荒地种菜”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有些城郊接合部,有人甚至在路边绿化带上“毁绿种菜”。究其原因,是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村人搬到了城市中,抑或是农村地块拆建小区,农村人通过回迁直接住进了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当家门口不再有自留地,当农村人没有了施展农活本领的地方,再加上补贴家用的一份心,看到荒地想种菜也便有了可以理解之处。

记者也注意到,对于“荒地种菜”,如果是开发商的地,那处理方法一般是贴通告劝离,或是动用机械车辆清理,但效果一般;如果是公共用地,相关部门的做法也差不多,效果同样不佳。记者在多个“荒地种菜”现场走访发现,通告往往被视而不见,横幅也会被拉掉,农田被清理后还可以重新种,对于“荒地农人”来说,只要荒地不开发,他们就继续种,可荒地开发总有个过程,这过程短则需一年半载,长则需七八年,其间,“荒地种菜”就成了难以解决的头疼事。

对此,记者了解到,“荒地种菜”并非某个城市的个例,而是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外地,有的社区为此打造了露台种植场地,让居民种菜,为居民提供合法合规的种植空间;有的开发商预留出一块区域,作为共享菜园……可以说,根治“荒地种菜”,一味“堵”或辅之以说教化的宣传都难有成效,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应创造性地去“疏”,不妨多想想“在哪儿种合适”“如何种就行”,“种”出人性化,甚至“种”出特色亮点,如此方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和智慧力。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