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有“热”度、产业发展有“新”意、招商引资聚“活水”
“丹阳模式”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静
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以眼镜、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大家居为主的四大传统产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与新型医疗器械为主的三大新兴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为格局的“4+3+1”产业体系,全市主导产业呈现出结构优化、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项目建设有“热”度
初冬时节,天朗气清,正是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期、黄金期。穿行在各大园区,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批批重大项目火热推进,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正酣,一座座产业平台拔地而起,大项目、好项目在园区落地生根,彰显出我市项目建设的“速度”和“热度”。
作为今年省级重大项目之一,位于珥陵镇的苏南储备粮仓储基地项目占地约146亩,总投资12亿元,项目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规划建设总仓容15.46万吨及配套设施,二期规划建设总仓容5.38万吨,三期规划建设3个1000吨级泊位的码头及堆场。目前,一期规划建设中的浅圆仓、平房仓桩基施工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封顶,项目完工后,对保障区域粮食收储、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三期3个1000吨级泊位的码头和堆场建成后,能更好地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
同样是位于珥陵镇的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5年刀库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业务范围遍布全球,荣获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著等多达150余项,发展前景广阔。“可以说,近年来,冈田成为了高端智能制造行业的一匹‘黑马’,连续三年荣获‘丹阳市优秀纳税企业’称号,近三年纳税总额超2亿元。”珥陵镇党委书记杨秋竹介绍,冈田智能高端数控机床核心部件(三期)项目建设项目占地51.4亩,新建厂房9万余平方米,引进各类高精尖设备数千万元,预计明年陆续复工,项目竣工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约12亿元,新增就业1000多人。
苏南储备粮仓储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是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牵动发展全局“牛鼻子”的一个缩影和有效见证。
近年来,市委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链条保障,项目开工速度不断加快,项目建设成效不断显现。205个丹阳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有序推进,60个续建项目投资完成率全面超预期,116个项目实现新开工建设,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其中,苏南储备粮仓储基地、富联通讯模组2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即部分主体竣工;70个镇江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三季度即实现全面开工建设,投资进度大幅超预期。创力垂直电梯部件、海泰复合材料等一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超力无刷电机、布兰德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项目实现厂房主体竣工,丹耀光学精密光学部件、泰科微5G/B5G/6G基站天线、科新超轻微结构复合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发展有“新”意
新产业、新业态,如今,我市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越来越有“新”意。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司徒镇汇鼎光学个性化高端定制镜片生产线,从上料、研磨到抛光、加硬、镀膜,平均下来,一副定制镜片只需7个小时便能完成。近年来,司徒镇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去年眼镜产业实现销售62亿元,创造了全镇六成以上的销售、税收与就业。
“一方面,我们通过‘互联网+’拓展眼镜产业,大力推进‘智改数转’,新增易佰得、欧陆智造、汇鼎光学、五彩司徕柏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另一方面,我们以扩大增量助力项目引建,持续深耕特色眼镜产业,总规划面积5.64平方公里的眼镜产业园二期已纳入我市‘两区四园’总体开发建设计划,随着成片开发方案不断完善,将有1500余亩可用空间实现‘地等项目’。”司徒镇党委书记朱国祥介绍,今年,该镇将力争新招引项目8个,总投资23亿元,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持续擦亮眼镜“金字招牌”,助力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市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去年,眼镜、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大家居四大传统产业累计完成销售933.3亿元,占比45.56%,其中眼镜产业已形成了以设计、生产、销售为主较完整的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成为丹阳的“第一形象产业”。
新兴产业“育新枝栽新苗”。位于开发区的丹阳市生命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特医食品、视光学等产业,已有鱼跃医疗、国药集团、金宇生物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其中鱼跃投资建立了全球制造基地,国药正在加快建设医药物流仓储基地、医疗器械CDMO基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医药与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新型医用器械、新型医用材料、新型药品等三大特色板块。
除了新医药与新型医疗器械产业,新材料产业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需求,以图南合金、呈飞新材料、恒神碳纤维、大力神铝业、奇一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基本建成了涵盖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纤维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新材料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高温合金企业集群。
另外,涉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沃得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曲轴、草坪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仅一联合智造是国内最大的乳品包装机械和stick药品包装生产商,牵头制订了国内多项行业标准;鼎泰高速列车刹车盘属国家强基工程,替代进口;新绿能科技的高铁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宏汽配的行业系列化智能压铸设备远销国内外市场;琦瑞机械是国内最大的碱性电池设备生产商……
未来产业“稳慎抢赛道”。近年来,我市秉承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的理念,稳慎选择、科学布局低空经济、脑科学、AR、VR等新领域新赛道,抢抓先机、赢得主动。
招商引资聚“活水”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深化招商服务成效,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一方面,坚持增量带动。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提升全市招商队伍,切实提高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招商中心、驻点招商办与三大板块联动招商机制,在项目信息源流转衔接上做到互联互通、协同有序。同时,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各板块围绕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下单式招商”,加快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群效应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好项目,积极储备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储备格局。
另一方面,坚持存量挖潜。重点开展“产业生态招商”,依托龙头企业市场敏感度、行业资源及产业链优势,建立靶向招商清单和招商项目库,通过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精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丹阳。同时,定期梳理盘点闲置低效资产资源等信息,发布产业谋划及政策支持内容,对外推介“丹阳机遇”,将过去的“政府给优惠”转变为“政府给机会”。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4+3+1”产业,进一步掀起项目攻坚突破新热潮,1至11月,全市上报新签约总投资内资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109个,总投资额442.2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92.1%。
网友评论